投稿
当前位置: 首页 >主编推荐

狂揽9亿!加盟商血亏却喂肥自己,钱大妈到底是卖肉还是“割韭菜”?

2021/9/6 15:32:00 0人评论 1321 次

加盟费与资本喂饱后,钱大妈欲上市“割韭菜”

微信图片_20210906152937.jpg

来源:和讯网

最近这两天生鲜超市“钱大妈”又上热搜了,这次是直接被央视点名,火到了热搜前三。

钱大妈——为大爷大妈们而生

钱大妈成立于2012年,是广州市钱大妈农产品有限公司旗下品牌,2012年04月,钱大妈在东莞长安开出第一家猪肉专卖店,最大的主打特色是宣称“不卖隔夜肉”。

不过钱大妈此前被曝光过拿隔夜肉冒充新鲜肉而冲上了热搜。

由于赶上了社区红利的风口,从2019年4月起,“钱大妈”在上海的门店数量超过350家,平均每两天新增一家,但绝大多数是加盟店。

官网显示截至2021年2月,钱大妈门店数超过3000家。

2019年公司营收超70亿;2020年公司营收突破百亿大关。

为什么这么火?钱大妈做生意有一套独特的打法。

据央视财经9月1日报道,钱大妈经常定时打5折促销,每晚19点之后从9折打到1折,甚至还全场免费送,这种“六亲不认”的激进促销方式让钱大妈赚足了人气。

钱大妈与众不同的促销方式,吸引了很多时间充裕的大爷大妈们,他们也养成了固定的消费习惯,特意等到打折时间再去光顾。

但加盟商却苦不堪言。

钱大妈“含泪”暴赚,加盟商亏得“叮当响”

品牌方给加盟商规定了每天的最低进货量,对销售价格也有严格的把控,只允许售价下调,如果加盟商私自调价,不遵守管理,就会被罚款甚至被停货。

品牌方规定必须在客流量达到一定数量时,才能调整售价,加盟商们只好赔本赚吆喝,导致店里菜卖得越多,亏得也就越多。

品牌方通过营销喂饱了自己,加盟商却哀嚎遍野,很多人损失惨重。

钱大妈与加盟商之间出现了一个怪现象:“钱大妈”在快速开店的同时,加盟商也迎来关店潮。

在一家本地转让信息网站上,光是转让钱大妈门店就有十余条,很多都标注“正常盈利中”,但实际上,这类急转的门店都是难以为继。

有加盟商表示自己经营一年左右,亏损了30-40万元,现在已经在走闭店流程,光给钱大妈公司就是34万元。

有的人不仅亏掉了本金,甚至还亏掉了一套房。

前段时间昵称为“三姐”的加盟商在社交平台上控诉钱大妈,称自己去年5月卖掉房子,花了170万加盟了两家钱大妈,经营11个月,月均亏损3—5万元。最后还被强制断货、闭店,迫不得已在网上维权。

在相关视频下,也有其他加盟商现身说法大倒苦水。另有加盟商已经持续亏损了一年,前后投入了80万。哪怕是曾经做到百店前五的加盟商也在亏钱。

但就在前几天,“三姐”忽然删除了所有视频并注销了账号,据传言是钱大妈用200与其达成了和解。

据悉有加盟商组团准备走法律程序,与钱大妈打官司。

加盟费与资本喂饱后,钱大妈欲上市“割韭菜”

按照单店加盟门槛30万元起算,钱大妈品牌方有9亿元的资金沉淀,而且庞大的门店数量每天产生可观的现金流,钱大妈拥有巨大的利润空间。

此外,钱大妈门店数量激增在2017年之后。当时由京东牵头的启承资本入局,钱大妈顺势一年猛开700家店。

同样是在2017年,钱大妈获得两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弘章资本、高榕资本和启承资本。

2019年年底,钱大妈再次获得近10亿元D轮融资,由深圳知名投资机构基石资本领投,启承资本再次追投。

钱大妈还屡次传出要冲刺上市的消息,钱大妈计划在IPO前的一轮融资中筹集20亿元,令其估值进一步提高至最多250亿元。

钱大妈用了8年完成从1到1700家门店的转变,但1700到3400,却只用了7个月,这背后很显然是资本助推的力量,最终上市后继续割韭菜。

但如果钱大妈和加盟商的关系闹僵,门店数量下降,菜品品控糟烂,上市之路还能顺利吗?

菜品质量堪忧

除了和加盟商之间的矛盾外,钱大妈的品控遭到很多网友质疑,如肉是臭的、鸡胗买回去一个小时就发绿、服务态度不行等。

钱大妈的所有菜品并不是统一渠道,而是根据区域引入供应商,如此一来,不仅成本难以控制,而且菜品品控也难以把控。

目前,广州市钱大妈农产品有限公司对外投资20余家公司,其中4家已注销。钱大妈通过间接持股已拥有近百家公司的实际控制权,其30余家分支机构均已注销。

央视曝光之后舆论不断发酵,钱大妈紧急回应硬怼,称加盟商经营不善的情况,并非普遍现象。


已有0人点赞
财经评论(0)
查看评论
 

沟通、交流、进读者群、寻求授权,请加雷达学妹(微信:leidaxuemei),线索、爆料,请发送至邮箱:leidacj@163.com。更多精彩:欢迎扫码关注雷达财经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