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当前位置: 首页 > 雷达财经

200亿,大学老师辞职卖鱼丸,又去IPO了

2025/7/4 16:33:42 0人评论 114 次

来自厦门。

作者 | 千然编辑 | 吾人

来源 |融中财经

(ID:thecapital)

“速冻丸子”,又上市了。

7月4日,安井食品(2648.HK,下文同称“安井”)正式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上市首日开盘价报60港元/股,总市值约200亿港元。

成立于2001年的安井食品早已修炼成“速冻一哥”。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按2024年收入计,安井食品是中国最大的速冻食品公司,市场份额为6.6%;在速冻食品行业,安井食品在中国速冻调制食品市场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为13.8%,是第二名的约五倍。

还记得2017年初登A股之际,这家发家于福建厦门的速冻食品企业在当年营收只有34.84亿元,净利润为2.02亿元,而最新数据显示,安井食品在2024年营收为151.27亿元,净利润为14.85亿元。8年时间,不止业绩有了质的飞跃,更是将昔日巨头三全、思念等远远甩于身后。

值得一提的是,安井食品是厦门今年以来第三家在港交所挂牌上市的厦门企业,也是厦门第二家实现“A+H”上市企业。而厦门首家实现“A+H”的上市公司吉宏股份,正是在今年5月登陆的港交所。

而如此一幕幕不过是厦门企业赴港排队IPO的一缕缩影,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厦门赴港上市的企业超20家,共同构成一幅厦门企业的“香江会师图”。

大学老师辞职卖鱼丸

又去敲钟了

20世纪80年代某个清晨,郑州工业大学(于2000年并入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系讲师刘鸣鸣站在讲台上,目光扫过台下年轻的学生。他或许并未想到,十几年后,自己会离开这方讲台,用一颗颗不起眼的速冻丸子撬动中国速冻食品行业的格局,最终缔造出年入151亿的上市巨头。

刘鸣鸣1962年出生于河南郑州的一个普通家庭,并在1980年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在同济大学建筑工程系毕业后,刘鸣鸣捧起了“铁饭碗”,被分配到郑州工业大学任教。

然而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全国,下海经商的成功案例不断冲击着知识分子的心。任教仅两年,刘鸣鸣作出了改变一生的决定——辞去教职,纵身跃入商海。资料显示,刘鸣鸣在1988年从郑州工业大学离职后,先后在黄河国际租赁有限公司、河南建业(集团)有限公司、福建春天房地产有限公司等公司任职。

不难发现,刘鸣鸣在起初并未立即创业,而是选择进入多家公司任职,辗转房地产、外贸等多个领域。期间,刘鸣鸣也成立了4家公司,担任公司法定代表、主席及董事,但公司营业执照均已在20多年前撤销。

一段在外企的工作经历,让刘鸣鸣偶然观察到,在国外的商超和大卖场里,冷冻食品生意十分红火,反观国内超市冷柜却空空荡荡,这让刘鸣鸣看到了难得的商机。

2001年,年近不惑的刘鸣鸣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创业。这一年,刘鸣鸣创办了厦门华顺民生食品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华顺民生”),即安井食品的前身。一位土生土长河南人,却山长水远选择来到福建厦门创业,刘鸣鸣自有盘算——这里不仅是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更坐拥丰富的海产品资源。

刚开始,华顺民生主要生产和售卖馒头、手抓饼、鱼丸等速冻食品。刘鸣鸣一边靠着沿海地缘优势,以福建“特产”鱼糜制品发家,一边又避开三全、思念主导的汤圆水饺赛道,以“发面类制品”这一细分品类切入速冻米面制品市场。在渠道上,安井食品采取了错位竞争的策略,避开巨头们布局的商超一线渠道,转而将产品铺向农贸市场和中小餐饮店等下沉市场,凭借其过硬的产品质量和合理的价格,逐渐在市场中站稳了脚跟。

“农村包围城市”的战术行之有效。

避开与巨头的正面交锋,安井的鱼丸、蟹棒通过全国数千家农贸市场悄然进入百姓餐桌。短短几年时间,安井的销售终端拓展到数以万计,编织起一张毛细血管般的销售网络。

2007年,安井迎来关键转折。当同行还在速冻米面市场缠斗时,刘鸣鸣敏锐嗅到火锅餐饮兴起的风口。安井在产品上主攻起标准化的“火锅料”,捧出过多个年营收过亿元的大单品,拿下火锅料市占率第一。与此同时,采用“一县一商”的经销商策略,形成辐射全国的经销网络,并与呷脯呷脯、海底捞等连锁餐饮展开合作,在规模上实现弯道超车。

2017年,通过在产品和渠道展开双重错位竞争的安井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刘鸣鸣在上交所敲响了上市钟。

但刘鸣鸣的野心不止于此。2018年,当“预制菜”概念尚未普及时,他就盯上这门新生意。随后三年,安井通过收购新宏业、新柳伍等企业,迅速布局产业链,强势切入小龙虾、酸菜鱼等预制菜赛道。

2021年2月,安井食品的股价最高触顶276.58元/股,市值超680亿元。同年,掌门人刘鸣鸣以33亿元的财富登上《胡润百富榜》。但好景不长,在触顶后,安井的股价开始震荡下滑,如今A股市值只有两百多亿元。

不过,站在港交所舞台再次挥起敲钟宝锤的刘鸣鸣,将继续带领安井续写从农贸市场到国际资本市场的传奇跨越。

年赚151亿的“速冻一哥”

也有业绩焦虑

“速冻一哥”的行业地位,毋庸置疑。近年来,安井凭借丰富的产品矩阵和完善销售渠道,在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发展态势一直备受各界关注。

然而,安井近期的财报,却像一面精准的棱镜,折射出当下“速冻一哥”复杂处境光谱——安井2024年全年营收首破150亿元大关,达到151.27亿元,同比增长7.7%;但归母净利润却几乎原地踏步,仅微增0.46%至14.85亿元。2025年一季度,安井的业绩更是遭遇滑铁卢,营业收入36亿元,同比下降4.13%,归母净利润3.95亿元,同比下降10.01%。

一纸财报,揭开的是安井“增收不增利”的业绩困境——表面风光下,是成本与竞争的双重夹击。

从增长态势来看,2022—2024 年,安井的营业收入增速分别为31.4%、15.28%、7.7%,呈逐年下滑趋势。其净利润增速更是从2022年的61.44%断崖式下跌至2024年的0.47%。2025年一季度营收、净利润的双双负增长,更是为公司发展敲响了警钟。

究其原因,一方面,速冻食品行业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诸多新品牌涌入,抢占市场份额,对安井食品的营收增长造成冲击。另一方面,原材料价格波动不定,极大地挤压了利润空间。以鱼糜、肉制品等速冻食品主要原材料为例,其价格受市场供求关系、气候条件等诸多因素影响,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性,而安井食品在成本控制方面未能有效抵御这些波动,导致利润增长乏力。

从市场需求角度看,当前消费者对速冻食品的需求逐渐呈现多元化、个性化趋势,对产品品质、健康、营养等方面的要求日益提高。而安井食品在产品创新和升级方面相对滞后,未能及时推出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的高附加值产品,影响了其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为应对当下的业绩困境,安井食品也在积极寻求突破。一方面,公司加大研发投入,努力推出更多符合市场趋势和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另一方面,不断优化销售渠道,加强与电商平台、连锁餐饮企业等的合作,拓展市场份额。同时,安井也在通过精细化管理、优化生产流程等方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运营效率,以增强自身的盈利能力。

“出海”也是安井着重发力点。据安井食品董事会秘书梁晨介绍,在香港上市募集的资金,将重点用于提升公司在印尼、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市场竞争力。这些地区火锅需求旺盛,市场潜力巨大且尚未出现成熟的冷冻食品品牌。梁晨表示,“东南亚是一个快速增长的市场,我们相信凭借在中国二十年积累的成功经验,能够在这片市场再创佳绩。”

当赛道红利褪去,寻找新的加速器成为安井的当务之急。上述措施的实施效果尚需时间验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多变的经济环境下,“速冻一哥” 安井食品能否成功化解业绩焦虑,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未来前景有待进一步观察。

厦门企业,排队IPO

随着安井食品港交所上市钟声响起,意味着安井食品的所在地厦门,也将在2025年度IPO成绩单上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值得一提的是,奔赴港交所的厦门企业,不只有安井食品。特别2024年下半年以来,港股市场迎来多重政策利好,市场整体情绪转暖,南向资金持续涌入,为港股市场注入流动性,推动市场回暖,港股市场吸引了众多内地企业,其中便包括多家厦门企业。

2024年12月,厦门燕之屋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国内首家燕窝上市公司。有意思的是,燕之屋创始人黄健在下海创业前也是一名老师,大学毕业后分配回户籍地福建宁德市柘荣县中学任职高中数学教师。

今年5月27日,吉宏股份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成为厦门首家实现“A+H”上市企业;6月10日,同样来自厦门的容大科技成功上市港交所主板。

厦门企业赴港上市更是形成了规模效应,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厦门赴港上市的企业超20家,包括美图公司、建发国际、建发物业、青瓷游戏、多想云、飞鱼科技、朝聚眼科、家乡互动等。厦门基因已悄然嵌入港股脉络,而厦门资本版图在香江畔持续扩张。

除此之外,还有多家厦门企业正在冲击港股IPO。

2025年2月,白鸽在线(厦门)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3月25日,厦门海辰储能也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4月8日,瀚天天成正式向港交所递表;4月29日,厦门科拓通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计划在香港主板上市……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拟赴港上市的瀚天天成,是碳化硅外延片领域的佼佼者。市场最新一幕发生在2024年12月,彼时瀚天天成完成10亿元人民币融资,投后估值约260亿元,投资方包括厦门产投炬翔芯瀚、工银投资、厦门工融产投等,不难发现,瀚天天成在前行的发展路上,得到了厦门国资的鼎力相助。

无独有偶,据胡润独角兽榜单更新,海辰储能的最新估值为300亿元。意味着,如若IPO进展顺利,厦门将陆续收获超级IPO。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深化,新质生产力正在成为大国博弈、科技竞争、城市发展的关键一环。能否深植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驱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成为至关重要的胜负手。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创新军备竞赛”中,厦门已展现出敏锐的战略眼光——此前发布的《厦门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厦门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有望突破600亿元,人工智能核心企业数量将达到500家。

目前,厦门正在全面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化合物半导体、新型显示、新型储能、创新药械五个未来风口产业。新兴产业拔节生长,未来产业攀高成势,是厦门积极构建动能持续、梯次发展的“4+4+6”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缩影。

其中“4+4+6”体系由四大支柱产业集群、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六大未来产业组成,整合了原有的12个千亿产业链,为厦门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厦门支柱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齐头并进,既得益于一流的创新资源和战略科技力量的持续汇聚,也与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实践不无关系。

无论是成功上市的安井,还是正在冲刺港交所的白鸽在线、海辰储能、瀚天天成、科拓股份,不过是厦门发展的一抹缩影。展望未来,势必有越来越多独角兽和IPO在这片滨海热土上跑出。


已有0人点赞
财经评论(0)
查看评论
 

沟通、交流、进读者群、寻求授权,请加雷达学妹(微信:leidaxuemei),线索、爆料,请发送至邮箱:leidacj@163.com。更多精彩:欢迎扫码关注雷达财经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