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和讯网
消费者长期吐槽的隐藏式车门把手,如今迎来了明确的监管新规。
9月24日,工信部官网发布《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意见稿对车门把手的形态、位置和安全要求作出了详细规定。
其中两项关键要求,一是每个车门(不含尾门)都必须配置带有机械释放功能的车外门把手,确保在车辆断电或发生事故时,仍可通过机械方式从外部打开车门;
二是车门外把手在任何状态下都应预留不小于60mm×20mm×25mm的手部操作空间,使成年人能够伸入四指并施力操作。
同时,意见稿也明确了车门内把手的标识和操作说明要求,以提升紧急情况下乘员的识别和操作效率。
这些规定主要针对当前隐藏式门把手在极端情况下暴露的安全隐患。例如,在碰撞事故或电力中断后,如果门把手无法弹出,将严重影响救援效率。新规通过强制配备机械开启功能和明确操作空间,从根本上解决了“无处下手”和“无法开启”的现实难题。
这也意味着,全隐藏式门把手、仅电动开关的无把手设计,以及仅有“机械外观”而无实际机械功能的半隐藏式设计,未来将因无法满足安全要求而被禁用。
全隐藏式门把手设计
仅电动开关的无把手设计
有机械外观而无实际机械功能的半隐藏式设计
隐藏式门把手的争议由来已久,但在新能源汽车快速普及的背景下,这一设计仍被广泛采用,其背后是车企对降低风阻以提升续航,以及追求外观简洁美学的双重考量。
然而在实际使用中,尤其在北方寒冷地区,门把手因结冰无法弹出的情况屡见不鲜。此外,隐藏式门把手结构复杂,集成电机、传感器等电子部件,导致维修成本显著高于传统机械把手。
安全问题更是重中之重。据统计,国家车辆事故深度调查体系(NAIS)2024年数据显示,因车门把手故障引发的交通事故同比增长47%,其中隐藏式门把手占比高达82%。中保研的碰撞测试也显示,配备电子门把手的车型在侧面碰撞后,车门弹出成功率仅为67%,远低于机械门把手的98%。这些数据揭示了隐藏式门把手在紧急情况下可靠性不足的风险。
随着安全问题的不断暴露和监管压力的加大,部分车企已经开始调整门把手设计方案。近期发布的多款新车都对原有设计进行了修改,例如新款问界M7从原来的隐藏弹出式改为半隐藏设计,极氪9X则回归了传统门把手造型。
2026款问界M7门把手
2024款问界M7门把手
作为推动隐藏式门把手普及的代表性车企,特斯拉近期也作出了重要调整。
多个媒体报道显示,在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等监管机构的压力下,特斯拉设计总监Franz von Holzhausen公开表示,公司正在“重新设计车门把手系统”,主要目的是让乘客在“紧急情况下更直观地操作车门”。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8年以来,NHTSA已收到超过140起关于特斯拉各车型车门卡住、无法打开或其他故障的消费者投诉,其中包括多起因断电后无法开门而导致的伤亡事件。
这些案例进一步凸显了门把手系统安全性的重要性,也促使整个行业重新审视这一看似简单却关乎安全的关键部件。
2025年被视作新能源汽车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有序发展的关键一年。今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多项措施,推动行业健康规范发展。从规范车企对供应商的支付账期、加强生产一致性检查,到规范营销宣传、驾驶辅助系统命名与功能界定,一系列政策都体现出同一导向。
在此背景下,《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的出台是整体监管思路的延续,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新能源)汽车的设计,必须回归安全与实用本质,走向更可靠、更人性化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