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镭射财经(leishecaijing)
继六月被罚之后,陕西长银消费金融(简称“长银消金”)再次收到监管罚单。
「镭射财经」了解到,长银消金近期因合作机构问题被罚。罚单显示,长银消金对合作机构催收管理不完善,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陕西监管局责令改正并处以35万元罚款。
数月前,长银消金还因违反征信管理规定,被央行处罚。业务接连暴露出不审慎问题,也让长银消金不得不对经营管理加以整顿。长银消金称,2022年公司重点制定多项贷款产品操作标准,积极完成各类业务整改,合规、标准的开展业务。
作为西北地区首家持牌消金公司,长银消金自开业以来,依靠母行的资金和渠道资源(长安银行同业授信+总行电子银行部、公司金融部、个人金融部营销联动),加之流量平台助贷主渠道,业绩一直实现稳增,体量维持在行业腰部。
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2年,长银消金实现营收9.8亿元、11.78亿元,净利润2.24亿元、2.31亿元,总资产144.7亿元、191.36亿元。可以看到,长银消金的利润增速已显著落后于资产和营收增速,盈利水平降低背后,主要受坏账所导致的减值损失增加侵蚀。
尽管体量能维持稳定,不过,随着监管对消金公司自主展业的引导,以及持牌消金行业整体自营转型,长银消金过于依赖助贷和资金批发的业务模式,明显掉队。为了提升自营展业能力,长银消金开启了一场从上至下的工程式转型。
2022年,是其转型的关键节点。
这一年,长银消金管理层变更,来自母行的关建平出任长银消金董事长,曾任苏宁消金总经理的刘锋出任长银消金总经理。刘锋上任后,立马着手推动长银消金自营转型,明确了长银消金未来三年发展的五大重点工程。
长银消金的五大工程包括自营业务拓展工程、自主风控建设工程、科技赋能强化工程、员工队伍建设工程、基础能力提升工程,其中自营被置于战略优先级。
据了解,为了强化自营转型目标指引,长银消金设定了自营业务占比30%的目标,以及渠道合作业务占比降至50%以下的目标。从目标来看,综合自营占比30%,在持牌消金中已是较高的水平。
目标易定执行难。有业内人士表示,长银消金早期业务过于依赖助贷和外部渠道,不只是现金贷,其分期业务在行业内也是比较出名,底层业务模式存在争议。后来可能受监管趋严影响,其在通道业务圈内的声音也越来越小了。
自营战略启动后,长银消金在业务层面作出一系列改进,如上线了小程序、推出专项新市民贷款产品(比亚迪员工专享产品)等。产品信息显示,长银消金新市民(比亚迪)产品,客群定位于比亚迪西安在职员工,产品定价低于信用卡分期。针对具体客群设计产品,已能看出长银消金开始在自主拓展客群上下功夫。
除了新市民产品,长银消金此前还打造了畅开花、畅享贷、长银e家自营产品矩阵。其中,畅开花(小额循环额度类产品)年化区间18%-24%;畅享贷(非循环额度类产品)分为信用类和抵押类,信用类年化年利率19.88%-23.88%,抵押类年利率:14%-20%。长银e家(优质企业白名单产品),年利率12%。
自营之外,长银消金仍继续开拓新的助贷渠道,以维持体量稳定,如与众利数字科技(前身“广州众利宝)旗下的众利分期合作,与欧力士大中华区旗下的润楼数科合作等,开拓腰尾部资产场景。
左手自营,右手助贷,长银消金目标直冲资产大盘300亿门槛,甚至争做业内一流消费金融公司。从当前行业扩张的痛点和阻碍来看,平衡自营和助贷权重,是长银消金押注一流消金公司的关键筹码。
尽管各家机构都在发力自营,而实际上除了头部少数机构具备自营和存量经营能力外,多数消费金融公司还是靠助贷维持体量。资源禀赋不同、展业理念差异,部分消费金融公司靠助贷存活无可厚非,但想要最大规模、体量跃升,只靠助贷显然不行。
尤其是在线上,当前线上流量场景和助贷业务可供挖掘的优质资产变少,在平台自营和银行资方筛选后,剩下的资产对消金公司而言质量不高。
“现在高收益的资产很难拿到了,能上量的基本上都是融担、固收类业务,扣除成本后,收益也剩余不多。”有从业者表示,要想在资产荒的焦虑中继续保持扩张节奏,业务自主可控就变得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