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当前位置: 首页 >汽车

抢电池大战开始!奔驰等超12家车企参战!4年后电池产能将耗尽

车企密集抢夺动力电池,积极布局相关产业,争夺“心脏”话语权的局面仍将持续。

来源:和讯网

从今年年初以来,全球汽车产业共同面对的难题不仅仅是“缺芯”,还有“电池荒”这一问题。

电池短缺成为横亘在车企眼前的一大难题。

据SNE最新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全球动力电池为114.1GWh,去年同期为45GWh,同比增长了153.7%。美国银行全球研究部(BAC)的一份报告显示,到2025年,全球电动汽车的电池供应将面临枯竭的威胁。

全球动力电池的需求量

业内一直都有主流电池厂供货紧张的消息,如很难订到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厂商提供的动力电池。而随着动力电池的持续紧俏,车企和动力电池厂家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转换,动力电池企业则相对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不久前媒体报道称,小鹏汽车CEO何小鹏为了从宁德时代顺利拿到电池,亲自在宁德时代蹲守一个星期。而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近期召开的股东大会上表示,客户最近催货让他快受不了。在这背后,一场“电池荒”正悄然来袭。

动力电池荒从何而来

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动力电池就是“心脏”,占据电动汽车成本的40%左右。各家车企为了保证并强化自身供应链的安全,正越来越多地将触角延伸到动力电池等产业链上游。

目前已经有包括:长城汽车;

吉利汽车;

大众汽车;

梅赛德斯-奔驰;

丰田;

沃尔沃;

戴姆勒;

特斯拉;

通用汽车;

现代汽车;

宝马;

广汽集团等12家车企进入或即将进入动力电池供应链。

自产电池能走得通吗?业内人士对此争议颇多。自产自研动力电池将给企业带来巨大负担,而且其技术门槛高,车企贸然下场并非明智之举。

“电池荒”席卷而来的最直接原因就是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快速增长。

由于需求快速拉升,市场短期内无法做好充分准备。据推算,动力电池供应可能会在2025—2026年耗尽,届时各电池厂产能利用率都将超过85%;2026年—2030年,“电池荒”或进一步加剧。

新能源汽车需求旺盛

2021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20.6万辆;仅6月份,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25.6万辆。

据乘联会预计,2021年全年我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将超240万辆,同比翻倍。

而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方面,今年1—4月,全球销量达152.0万辆。

整体来看,新能源汽车市场整体持续向好,这也直接带动了动力电池的需求极其旺盛。

除了需求原因,造成动力电池紧缺的另一个原因是目前动力电池产业优质产能不足,低端产能过剩。眼下能给车企提供优质高端动力电池的只有LG、宁德时代、松下、三星SDI等公司。

2021年上半年全球动力电池的出货量对比

在国内市场,除了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企业还有部分第二梯队企业能提供优质产能外,其他企业提供的产品质量无法恭维,这也直接导致了这个产业结构发展不均衡,强者愈强,其动力电池也就“一票难求”。

持续争夺“心脏”话语权

这段时间以来,宁德时代、比亚迪、中航锂电等企业不断传出大举扩产的消息,其背后透露的是电池持续短缺的背景。

上述几个企业的总投资规模达1600多亿元,建设年产能超350GWh,并且下一轮扩产还在继续。

再看整车车企方面,在与电池厂商合资建厂的同时,一汽集团、广汽集团、吉利汽车、上汽集团、东风汽车集团等多家车企均与宁德时代合作成立了电池公司。

另外为了弱化供应链风险,整车企业不再依赖一家电池供应商,而是选择扩大动力电池供应链。

除了捆绑动力电池企业,一些车企还选择自研自产动力电池。如吉利集团、大众汽车、特斯拉等都宣布了相关自产计划;沃尔沃宣布为供应下一代纯电动沃尔沃汽车和极星汽车,公司计划与瑞典电池制造商Northvolt创建合资企业;比亚迪旗下的弗迪电池、长城汽车旗下的蜂巢能源均已分拆独立运营。

但由于不同环节扩产均有周期限制,行业预计电池产能紧张状态将持续较长时间。

车企密集抢夺动力电池,积极布局相关产业,争夺“心脏”话语权的局面仍将持续。


已有0人点赞
财经评论(0)
查看评论
 

沟通、交流、进读者群、寻求授权,请加雷达学妹(微信:leidaxuemei),线索、爆料,请发送至邮箱:leidacj@163.com。更多精彩:欢迎扫码关注雷达财经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