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当前位置: 首页 >地产

存量房贷利率终于降了,千呼万唤始出来会有哪些影响?

2024/9/24 14:42:08 0人评论 1957 次

存量房贷利率终于降了。

来源:江瀚视野

这些年,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始终牵动着每个人,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房贷都是家庭最大的负债,就在最近国家终于出手降低了存量房贷利率,千呼万唤始出来的降利率将会对我们带来哪些影响?

一、存量房贷利率终于降了

据财联社的报道,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主要负责人介绍了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多项重磅政策同时推出,加大货币政策调控强度,进一步支持经济稳增长。中国人民银行主要负责人介绍,在房贷方面,将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并统一房贷最低首付比例。具体是:引导商业银行将存量房贷利率降至新发房贷利率附近,预计平均降幅大约在0.5个百分点左右。将全国层面的二套房贷最低首付比例由25%下调到15%,统一首套房和二套房的房贷最低首付比例。

据悉,这是第二轮存量房贷利率下调。自去年9月25日起,存量首套房贷利率已经历了一波下调,借款人减少了利息支出。人民银行在今年7月发布的《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24)》中,以专题形式介绍了降低存量房贷利率政策的显著成效。报告指出,政策实施以来,超过23万亿元存量房贷利率下调,平均降幅0.73个百分点,每年减少借款人利息支出约1700亿元,对减少提前还贷、拉动消费增长起到显著作用。

不过,根据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数据计算,从总量上看,今年上半年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减少了3800亿元。分析观点普遍认为,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下降的原因来自两方面,一是商品房销售下滑,信贷需求随之减弱;二是客户提前还贷,造成余额进一步缩减。

二、千呼万唤始出来的降房贷会有哪些影响?

在万众瞩目中,存量房贷利率终于迎来了实质性的下调,这一政策举措不仅是对市场长期呼声的积极回应,更是当前宏观经济调控与金融市场稳定发展的重要一环,我们该怎么看这件事?

首先,自去年9月起,针对存量首套房贷利率的调整便拉开了序幕,这一举措不仅是对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精细化调整,也是政策工具箱中一项重要工具的成熟运用。通过差异化调整房贷利率,既能够精准支持刚性住房需求,又避免了“一刀切”可能带来的市场波动。因此,当市场条件成熟,再次对存量房贷利率进行下调,就显得水到渠成,是政策连贯性和有效性的体现。

今年以来,为应对国内外复杂经济形势,货币政策保持了相对宽松的态势,市场流动性充裕。在此背景下,存款利率的多次下调为贷款利率的下调提供了空间。存款利率的降低减少了银行资金成本,为银行在贷款端让利提供了可能。同时,随着市场利率整体下行,降低存量房贷利率也成为减轻居民负担、释放消费潜力的必然选择。

长期以来,存量房贷利率偏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尤其是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居民收入增长放缓的背景下,高房贷负担成为了许多家庭的一大压力源。因此,市场上关于下调存量房贷利率的呼声不绝于耳。此次政策调整,正是对民众合理诉求的积极回应,体现了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和民生导向。

其次,降低存量房贷利率等一系列政策可以说好处颇多:一是 降低家庭房贷负担,促进消费。存量房贷利率的下调,最直接的影响便是降低了家庭的房贷还款压力。对于广大房贷家庭而言,这意味着每月的还款金额将有所减少,从而释放出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用于日常消费或其他投资。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内消费动力不足的背景下,这一政策无疑为提振消费市场注入了强劲动力。

二是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降低二套房贷首付比例,则是对有改善性住房需求的家庭提供了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这一举措有助于激发市场活力,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同时,通过优化信贷政策,还能够引导资金流向优质房企和项目,助力行业优胜劣汰,提升整体竞争力。

三是随着存量房贷利率的下调,居民提前还款的意愿可能会有所减弱。这是因为,在利率下降后,继续持有房贷对于部分家庭而言可能变得更加划算。这样一来,银行面临的提前还款压力将有所减轻,有助于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此外,降低房贷利率还有助于提升银行的资产质量,降低不良贷款率,为银行长期稳健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从长远角度来看,当前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都是旨在稳定市场预期,并通过各种手段提振市场消费。这些努力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通过逐步消除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增强公众对未来经济发展的信心,国家正在营造一个更加稳定和谐的发展环境。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其未来发展有望更加稳健,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目标。



已有0人点赞
财经评论(0)
查看评论
 

沟通、交流、进读者群、寻求授权,请加雷达学妹(微信:leidaxuemei),线索、爆料,请发送至邮箱:leidacj@163.com。更多精彩:欢迎扫码关注雷达财经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