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当前位置: 首页 > 雷达财经

独家:某上市金融科技公司拟申请个人征信牌照

2021/11/8 10:43:25 0人评论 1124 次

目前,申请个人征信牌照可能是一个窗口期,但机会主要还是掌握在数据多、场景宽、科技强、实力大的机构手中。

作者 | 周古

来源 | 镭射财经(leishecaijing)

「镭射财经」独家获悉,一家已上市的金融科技公司计划申请个人征信牌照。根据多个信源确认,该金融科技公司打算联合一家国资单位申请个人征信牌照。有知情人士指出,该金融科技公司相比蚂蚁等平台,可支撑个人征信牌照的实力较弱,申请流程应该不会太快。

不过,这家金融科技公司也是国内头部的AI技术平台,主要客户为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保险公司。据了解,该公司主营业务是为金融机构提供智能风控和营销获客解决方案,业务涵盖营销获客、反欺诈、贷中监测预警、贷后管理等金融服务流程。截至今年上半年,该平台已累计为5000余家金融服务供应商提供了智能决策方案。

监管要求个人征信业务必须持牌化管理之后,不少头部金融科技企业都想效仿蚂蚁、京东申请个人征信牌照。担任某头部消费金融公司的管理层人士对「镭射财经」透露,蚂蚁的个人征信牌照早已是确定的事情,两个月前就已经开始调整架构了。这也意味着蚂蚁消费金融有望摘得国内第三张个人征信牌照。

相比企业征信牌照,监管对个人征信牌照始终保持审慎的管理态度,审批也较为严格。上述计划申请个人征信牌照的金融科技公司,是央行首批企业征信备案的机构,但由于所服务的金融机构的底层资产涉及大量个贷业务,在监管持续收紧金融科技和征信业务政策时,选择向持牌化靠拢是它未来发展的最佳路径。

征信业务统一纳入监管,其实在去年监管整顿金融科技市场时就已释放了信号。此前,一些金融科技公司,尤其是头部互联网平台,利用场景生态内的海量数据为金融活动提供信用管理服务,或称科技型助贷服务,实质上就是从事征信业务。征信是金融服务的基础设施,如果放任金融科技对征信业务渗透,不仅影响个人信息安全,而且会给金融稳定带来风险。

随着监管不断不断完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个人征信业务也正式纳入征信监管。今年9月30日,央行发布《征信业务管理办法》,明确涉及个人征信业务的边界,对个人信用信息的采集、加工、使用等全部流程进行规范。

同时,监管还要求金融科技公司与金融机构数据“断直连”,禁止金融科技公司向金融机构直接输送数据及相关信用评分,剥离了非持牌机构与个人征信相关的业务,形成以金融科技-征信机构-金融机构为循环的业务模式。

将所有为金融、经济活动提供信用信息服务的活动纳入征信监管,也引发了金融科技公司的牌照焦虑。大数据服务和智能风控决策,是金融科技公司的看家本领,眼下唯有申请牌照才能确保稳定输出商业价值,但个人征信牌照的申请难度非常大。

监管曾在六年前对个人征信牌照开展试点,选择了8家业务较成熟的企业作为首批个人征信业务试点机构,最终无一家达到监管标准,随后个人征信牌照的发放就处于搁置状态。

百行征信的诞生,开启个人征信牌照大门。2018年1月,央行批复设立百行征信,这标志着我国第一家市场化个人征信机构出现。两年后,央行又批复了朴道征信的个人征信牌照。从百行征信、朴道征信以及蚂蚁征信的获牌历程看,国资+民营的股东架构成为个人征信牌照的标配,这或许也给日后申请个人征信牌照的机构提供参考。

就当前的监管态势而言,征信牌照开闸放水可能性不大。央行明确《征信业务管理办法》自2022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施行前未取得个人征信业务经营许可或者未进行企业征信机构备案但实质从事征信业务的机构,应当自施行之日起18个月内完成合规整改。此外,对于部分机构建议发放个人征信有限牌照、专项牌照,监管未予采纳。

换一个角度讲,数据是有限的,获得个人征信牌照的互联网平台基本上覆盖了用户的主要行为数据,考虑到数据的重复和无效性,多发个人征信牌照意义也不大,并且对监管资源而言也会形成一定的压力。目前,申请个人征信牌照可能是一个窗口期,但机会主要还是掌握在数据多、场景宽、科技强、实力大的机构手中。


已有0人点赞
财经评论(0)
查看评论
 

沟通、交流、进读者群、寻求授权,请加雷达学妹(微信:leidaxuemei),线索、爆料,请发送至邮箱:leidacj@163.com。更多精彩:欢迎扫码关注雷达财经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