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当前位置: 首页 > 雷达财经

巨子生物陷风波50天:可复美销售遇冷,有批发商低价抛售,资本仍在涌入赛道

2025/7/13 16:33:30 0人评论 186 次

距离可复美与巨子生物走出阶段性低谷,还要多久?

来源:时代周报

夏日高温席卷全国,修复类护肤品卖断货,但巨子生物还没从成分风波的影响中缓过来。

美妆批发商袁远在武汉从业已超20年,按照往年惯例,6·18电商大促前,他会提前备足大量“晒后修复类”面膜,坐等客户上门进货。然而,往年在这一品类中销量稳居“C位”的大爆品可复美,今年却遭遇“冷市”。

7月8日,谈到可复美的市场表现,袁远向时代财经透露:“往年早就爆单了,电商平台大促期间,药妆店、集合店都会多进货搞促销活动。今年夏天没什么水花。”不只是袁远,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经营可复美品牌的批发商、零售商都遇到了相似的情况。

可复美是巨子生物控股有限公司(02367.HK,下称“巨子生物”)的核心品牌,主打重组胶原蛋白成分。过去几年,可复美也一直是美妆市场的明星产品。2024年,仅可复美品牌收入就超过了45亿元,同比增长率高达62.9%。

如今可复美市场情绪的波动,或源于品牌在今年5月卷入的一场成分争议。

5月24日,科普博主“大嘴博士”郝宇公开质疑可复美胶原棒“重组胶原蛋白含量虚标”,瞬间引爆舆论场。作为回应,巨子生物连夜出具检测报告以证清白。随后双方仍就检测标准等问题,展开了数轮交锋,甚至引得另一主打玻尿酸产品的上市公司华熙生物下场,西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高新区分局也关注到此事。

6月23日,巨子生物在一则声明中称,“随着重组胶原蛋白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消费者对产品质量要求的日益增长,我公司现有的质量标准、检测方法和标签标识在某些方面已逐渐显现出其局限性,难以完全适配行业发展与技术进步的高标准和高要求,需要不断地优化迭代。”

目前,“大嘴博士”郝宇被微博平台已被列为“涉企网络黑嘴”,实施阶段性禁言。据东方财经,7月10日,美妆博主“大嘴博士”微博、抖音账号已被封禁——这场风波暂时被画上了休止符。

然而,作为纷争中心的巨子生物难免受到波及,近年风头正劲的重组胶原蛋白赛道,也被卷入质疑声浪中。可复美品牌的口碑和销售正经历阶段性挑战。巨子生物市值一度蒸发近300亿港元,现在股价表现有所修复。

如今,距离这场争议风波爆发已过去50天。距离可复美与巨子生物走出阶段性低谷,还要多久?

6·18大战失意,可复美粉丝开始摇摆

对于可复美产品的购买,品牌的部分粉丝显得有些犹豫不定。

95后健身教练林杏,是可复美的长期回购用户,她曾使用过该品牌的面膜、修复敷料、爽肤水等多个产品,而此次可复美成分风波中的主角“胶原棒”,也是她高频购买的产品。

“(胶原棒)功效我觉得是有的,但精华质地会厚重黏腻,有点糊脸,而且升级到二代之后价格也挺贵的,旗舰店40多支接近400多元。”林杏直言,在可复美成分风波后,她打算换个牌子试试,“但还没找到合适的替代品牌。”

不仅是林杏,终端消费市场对于可复美产品的观望情绪明显加重。社交平台上,“可复美还能不能买”“巨子生物的产品还可以相信吗?”“有没有可复美次抛代替品”成为品牌相关词条里高频讨论的问题。据时代财经观察,“买与不买”的讨论拉锯战不在少数。

更直观的表现是,可复美在今年6·18电商大促中失意。

天猫6·18大促活动首日(5月13日),在天猫官方发布“天猫美妆抢先购预售4小时排行榜”中,可复美高居榜单第3名;天猫美妆6·18全周期排行榜单(5月16日~6月20日)中,可复美仅排在榜单第16位。去年,可复美在该榜单排第12名。

而在抖音发布的6·18全周期美妆品牌榜TOP10(5月13日~6月18日)中,也不见可复美的身影。国货品牌中,除了韩束和珀莱雅居前两位之外,还有自然堂跻进了TOP10。作为对比,2024年抖音6·18美妆品牌TOP20榜中,可复美居第9名。

美银证券研报指出,成分风波是导致可复美排名跳水的关键诱因。

另一方面,可复美与带货达人的合作关系也受到了成分风波影响。

时代财经梳理灰豚数据发现,舆论发酵前一个月(4月24日~5月24日),可复美在抖音平台带货渠道销量中,达人分销的占比达到了67.02%;5月24日~7月10日期间,可复美抖音渠道销量中,通过达人分销的品牌产品销量占比下滑至27.24%。

曾与可复美有过商务合作的美妆KOC米朵向时代财经透露,5月成分风波过后,多名主播要求可复美提供更有力的检测报告背书,但并没有得到品牌方回应。如今,不少与可复美有过合作的美妆博主还在观望,合作意愿不明朗。“大不了就换个品牌带货,现在功效型护肤品牌很多,(主播)没必要冒这个风险。”

据媒体报道,在6月24日的投资者交流会上,巨子生物管理层曾表示,舆情冲击了线上及达人直播渠道,6·18期间公司业务遭到短期挫折。但其也强调,巨子生物全年业绩指引保持不变,并有信心在下半年弥补6·18期间的生意损失。

“今年没人找我囤货了”,有批发商降价抛售

受影响的不仅仅是线上生意。

巨子生物财报显示,品牌直营旗舰店、品牌官方及达人直播间、私域等线上渠道是可复美等品牌产品销售的主阵地,同时,品牌也覆盖公立医院、私立医院和诊所、连锁药房品牌以及CS/KA门店等线下渠道。

7月8日,时代财经走访天河区、越秀区多个屈臣氏门店发现,可复美仍在正常销售,但有导购称,会有消费者到店询问可复美事件始末,而后选择买别的品牌,“有人觉得换个没争议的牌子更放心。”

在美妆日化行业从业二十余年,袁远对市场情绪的感知颇为敏感。

袁远批发经营的品牌涵盖彩妆护肤、日化家清等多品类,客户主要来自低线市场的美妆集合店、药妆店等线下渠道。在其经营的90个品牌中,他只选了3个功效护肤品类的品牌做代理,分别是可复美、敷尔佳与薇诺娜。可复美则是当中销量最高的品牌。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风波爆发前。袁远对时代财经说:“可复美很抢手,我这边2/3的药妆店客户都会来我这拿。今年年初,有客户要开分店,一下子从我这搬走30箱(约1200盒)胶原棒2.0产品,敷料面膜也拿了40箱(约2000盒)。”仅这一单,袁远就净赚5万元。

卷入成分风波,成了可复美产品销售表现的分水岭。

“往年6·18期间,很多门店都会来我这多囤一些可复美的产品,今年没有一家这样做,和去年6月份比差远了。有些同行仓库里压着货,再不抛就得过期,所以7月开始市场就出现了卖家低价抛售产品的现象。”

据袁远观察,有批发商已经将规格为30支/盒的胶原棒2.0产品卖到140元,而同样规格产品在6月初的市场均价为175元。

市值蒸发超180亿港元,控股股东增持

争议给巨子生物带来的影响,从C端销售延伸到了资本市场。

作为最早吃到胶原蛋白赛道红利的头部玩家,2022年11月,巨子生物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据其招股书,巨子生物是全球首家实现量产重组胶原蛋白护肤产品的公司,其专有重组胶原蛋白技术在中国获得行业内首个发明专利。

巨子生物在上市后保持业绩增长趋势。据财报,2022年~2024年,巨子生物分别实现营收23.64亿元、35.24亿元、55.39亿元,母公司拥有人应占年内利润分别为10.02亿元、14.52亿元、20.62亿元,增幅明显。

图源:巨子生物财报

但受此次争议影响,巨子生物的股价一度下挫。5月26日,巨子生物收盘价为71.943港元/股,跌幅4.04%。根据Wind数据,5月23日~7月10日,巨子生物在该区间累计跌幅为25.49%,市值蒸发超180亿港元。

或为提振二级市场信心,6月9日,巨子生物发布自愿性公告披露控股股东增持股份计划,在未来三至六个月内增持公司股份,金额不低于2亿港元,并于6月25日与26日详细披露该计划细节。据公告,巨子生物的控股股东“Juzi Holding Co.,Ltd”分别对公司进行了两次增持,交易金额合计约5350万港元。

多名美妆行业人士注意到,6月以来,巨子生物已释出多个利好消息,以对冲可复美风波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包括“重组胶原蛋白冻干纤维”药械组合申请获批;联合孩子王入股丝域养发,后者也被行业人士看作是公司旗下头皮养护品牌函得仕打通渠道的重要一步。

多名行业人士在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均认为,成分风波对于巨子生物的影响不会太久,更有人预测,市场负面舆论已大幅减少,“可复美整体销售额预计Q3末就能缓过来。”

资本争相入局,重组胶原蛋白依旧抢手

行业人士对于巨子生物走出低谷的信心,来源于对重组胶原蛋白赛道长期前景的看好。

珂贝妍联合创始人陈凯强在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表示,当下,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够提供具体护肤效果的产品,而胶原蛋白因其在提升皮肤弹性、减少皱纹和改善皮肤保湿性方面的显著效果,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从技术层面来说,相比于传统的动物源胶原蛋白,重组胶原蛋白在技术端的工艺突破,使其更纯净安全、易吸收,且生物兼容性高、免疫原性低,无动物病毒风险,适用人群更广。”他进一步解释。

弗若斯特沙利文显示,2017年~2021年中国重组胶原蛋白市场规模从15亿元扩张到108亿元,到2027年有望增至108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42.4%。

2024年,依靠重组胶原蛋白概念,初创企业君合盟(2024年5月、9月)、湘雅生物(2024年4月、5月)均完成了两轮融资。同年,日本美妆巨头资生堂参投的创建医疗(873474.NQ)挂牌新三板。欧莱雅旗下修丽可品牌推出三类医疗器械产品“铂研”胶原针。上美股份、丸美生物都在不断加码该原料的研发,其中,丸美生物亦计划在2026年推出包括医美重组胶原蛋白水光针在内的三类医疗器械。

虽然该赛道头部企业的巨子生物表现短暂承压,但资本热钱还在不断涌入。

今年6月,与巨子生物并称为“赛道双子星”的锦波生物(832982.BJ),借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旗下企业——养生堂有限公司和杭州久视管理咨询公司34亿元资本加码严肃医疗研发,钟睒睒通过间接持股也一跃成为锦波生物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10.58%。

在重组胶原蛋白行业,新老玩家齐聚一堂、摩拳擦掌。一名在该行业有过投资经验的美妆从业者向时代财经直言,从投资角度看,押注重组胶原蛋白,主要是看中这个赛道的“三重红利”:即技术壁垒高、需求刚性强、成长天花板高。

他指出,重组胶原蛋白的价值,在于它解决了传统生物材料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的痛点,“这在消费和医疗领域都是稀缺的。这不是短期风口,是起码能跑十年以上的长坡厚雪。”

不过,他也直言重组胶原蛋白技术要想做好并不容易。与普通的原料成分相比,重组胶原蛋白技术壁垒较高,“人源化重组工艺(现代主流重组胶原蛋白技术因强调同源性,通常被归入此类)不是砸钱就能搞定,像Ⅲ型胶原的活性稳定技术,国内能实现真正量产的企业仍在少数,多数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前期研发投入也是个无底洞。”

从更纵深的行业角度来看,重组胶原蛋白赛道正迎爆发期。陈凯强认为,未来 3~5 年,重组胶原蛋白行业将快速增长并迎来变革,技术进步与消费需求升级将加剧竞争,可能形成由大企业为主导的“头部效应”,“但中小玩家仍有机会,关键在于长远规划与品牌建设,通过创新和高质量产品建立消费者信任。”

7月8日,时代财经曾就风波后巨子生物的内部干预与调整等问题,联系巨子生物相关人士,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应受访者要求,袁远、林杏、米朵皆为化名)


已有0人点赞
财经评论(0)
查看评论
 

沟通、交流、进读者群、寻求授权,请加雷达学妹(微信:leidaxuemei),线索、爆料,请发送至邮箱:leidacj@163.com。更多精彩:欢迎扫码关注雷达财经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