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当前位置: 首页 >主编推荐

3年4任副总离职、基金规模缩水79%!5岁的国融基金回到“解放”前?

2022/9/21 10:19:19 0人评论 797 次

成立5年的国融基金,虽未长大,却正经历一道道“关卡”。

作者 | 付影

来源 | 独角金融

成立5年的国融基金,虽未长大,却正经历一道道“关卡”。

这样描述国融基金主要原因在于,成立至今基本等于“倒着走”:创业骨干、核心员工离职不断,基金规模从最高8.35亿元降至1.71亿元,基金经理管理经验较浅,旗下7只基金近1年回报全部为负。当规模不断缩水,基金资产净值不低于“5000万元”的门槛,成为各只基金难以跨越的鸿沟。

稻盛和夫先生曾在《企业家成功之道》中提到,人才是企业之本,没有好的人才就没有企业的未来。当国融基金现有的5名基金经理平均在职不到两年,无疑给这家基金的未来增添更多不确定性。

1

4位副总经理上任不足1年就离职,

有何隐情?

上任不足一年,国融基金副总经理冯耀东9月14日因个人原因离职。冯耀东担任该职务的时间是2021年9月29日。

冯耀东是一位基金从业经验颇丰的管理者。公开信息显示,1974年出生的冯耀东,毕业于武汉大学,拥有硕士学位,曾任长城证券研究所分析师,2003年12月在长盛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长盛基金”)担任研究员、基金经理,2010年在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担任投资经理,2015年7月在北京合正普惠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董事、总经理,瑞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筹)投资总监(拟)职务。

公开信息显示,“长盛同益封闭”是冯耀东曾于2009年2月在长盛基金任职期间管理的产品,任职时间1年5个月,产品回报率为24.21%。

图片

早在冯耀东离职前的4月28日,国融基金“新进”一位副总经理陈祎杰,此前曾担任该公司总经理助理。

陈祎杰主要工作围绕人事和后台方面。加入国融基金前,其曾在泰达宏利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担任人力资源部总经理、专户理财部运营总监。

众所周知,公募基金强项在于投研能力、对产品的了解程度,以及服务基金投资者的能力。与冯耀东的专业性及基金管理经验相比,陈祎杰似乎还有一些差距。

冯耀东任职不到一年就辞职,这在国融基金并不是先例,此前已有多位高管“闪辞”。

2019年3月,原中邮基金副总经理张静担任国融基金副总经理,9个月后离职。2019年5月,德邦基金原总经理助理黄向武担任国融基金副总经理,但也只过了9个月就辞职。2022年5月18日,原副总经理兼首席信息官王占祥离职,王占祥入职时间是2021年8月6日,任职时间9个月。加上冯耀东的离职,三年时间副总经理已经变更过4次。

高管人员动荡不仅仅发生在副总经理身上。从其他高管任职时间看,首任董事长丁险峰2019年1月离职,这距离国融基金成立仅仅一年半的时间;此外,首任总经理李宇龙、首任投资总监田宏伟均于2020年7月离职。也就是说,曾经的创业团队大多已各奔东西。

原高管离职,继任者又能否担当重任?以原总经理李宇龙离职后为例,国融基金时任首席信息官王占祥被聘为公司总经理,而这也是侯守法代任总经理6个月即将到期之际,一次迫不得已的破格提拔。

王占祥的管理经验主要在技术部门,此前也未有过公募基金的投研与管理经验。公募基金总经理任职需要经过证监会的核准,而公告中关于“是否经中国证监会核准取得高管任职资格”及“中国证监会核准高管任职资格的日期”等两栏,皆为空白。后来王占祥又被降为副总经理兼首席信息官。

高管变动对基金规模会产生哪些影响?对此,国融基金称,最近一次的副总经理离职,双方已经友好协商,公司投研工作已经形成体系,且非常稳定,现阶段公司的成果也是团队共同的成果,不会因为某高管离职而对基金规模产生任何变化。此外,公司去年经营层有过调整,调整后业绩也有了逐步提升,规模也有上升,包括公募基金以及未公开的专户类产品规模均有一定的增长。

2

因员工股权激励未兑现,

原董事长曾发《提醒函》

工商资料显示,国融基金成立于2017年6月,董事长为侯守法,最初注册资本1亿元,经过数次增资后,目前其注册资本为2亿元。国融证券股份公司(下称“国融证券”)与上海谷若投资中心(有限合伙)(下称“上海谷若”)分别持股53%和47%。

控股股东国融证券成立于2002年4月,北京长安投资集团公司(下称“长安投资”)实际持有其71.33%的股权。侯守法又实际持有长安投资100%股权,从股权关系看,侯守法是国融证券及国融基金的实控人。

在国融基金成立之时,公募基金行业已经逐步形成强者恒强、弱者越弱的竞争格局。为了留住吸引优秀人才的加入,最大程度鼓励员工的积极性和忠诚度,未成立国融基金前的2017年1月17日,国融证券董事长侯守法在一份对证监会出具的《关于落实国融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员工股权激励的承诺》(下称“《承诺函》”)中,确定了国融基金第二大股东上海谷若“作为国融基金未来实施员工股权激励的持股平台公司”的性质。上海谷若成立于2016年2月,是国融基金实施员工股权激励的持股平台公司。

国融基金未实施员工股权激励计划的2013年,监管层开始放开公募专业人士持股计划,以此激活内部积极性,并且已成为“行业标配”。截至2021年末,前十大基金公司中,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已占据五席。

上述《承诺函》同时确认,长安投资“持有上海谷若90%的合伙份额”,其“持有的合伙份额拟作为国融基金实施员工股权激励的主要来源”,并且承诺“自国融基金成立之日起三年内,将根据届时的法律法规等规定及相关监管要求落实员工股权激励计划”。

“成立之日起三年内”,也就是2020年6月底之前,国融基金及侯守法应履行此前承诺的员工股权激励计划。不过在三年有效期结束时,当初给首批员工的承诺并未落实。

据《证券市场周刊》报道,国融基金原董事长丁险峰曾向侯守法发出《提醒函》,主要提醒后者不要忘记曾经承诺“国融基金成立之日起三年之内落实员工股权激励计划”,敦促其“履行对监管部门的承诺”。

因股权激励承诺不兑现公司人才不断流失,又很难吸引行业优秀管理人才加盟。

当员工与高管换了一批又一批后,国融基金员工股权激励计划终于落实。从去年9月开始,二股东上海谷若的持股方增加了多位国融基金员工持股,包括总经理徐进、王占祥、毛灵俊、王丽梅、胥燕、陈建伟、张圆辉等。截至目前,徐进与王占祥各出资200万元,持股比例均为2.62%。

图片

 图源:爱企查

从上述持股名单看,均为近年新加入公司的高管或员工。而首批创业骨干们的股权激励计划,还在路上。国融基金表示“目前也在逐步落实”。

3

何处寻“出路”?

从规模来看,国融基金的巅峰时期是在2019年6月30日,基金总规模达8.25亿元,截至2022年6月30日的三年时间,总规模已降至1.71亿元,降幅超过79%,高居规模缩水榜前列。

图片

 图源:天天基金网

面对基金规模的下降,国融基金又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对此疑问,国融基金称,正积极丰富产品线,后续基金规模也会有明显提升。

目前,国融基金5名基金经理管理8只基金(A/C份额合并计算)。其中2只为债券型基金,1只还在认购期,2022年10月31日结束认购,其余7只全部沦为规模低于500万元的“迷你基金”,规模最大的一只资产净值0.36亿元,最小的一只仅有300万元。

图片

(点击看大图)

任职年限最长的基金经理冯赟,2017年10月加入国融基金,目前为权益投资部副总监,2019年10月8日担任基金经理。除了冯赟外,其他4位基金经理基本属于“新手”,担任基金经理年限均未超过2年。

冯赟有着9年金融从业经验,历任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及商务咨询部咨询员、埃森哲(中国)资本市场部高级分析师、永诚财险资产管理中心中级研究员、国泰君安研究所宏观分析师、圆信永丰基金专户投资部投资经理。

据“天天基金网”显示,冯赟现任基金资产总规模0.47亿元,管理的基金产品包括:国融融银灵活配置、国融融泰灵活配置、国融融君灵活配置、国融融盛龙头严选、国融融信消费严选。2021年12月29日起,国融融银灵活配置和国融融泰灵活配置已由其他基金经理管理。

上半年,这位“老将”管理的基金业绩全部亏损。分别来看,国融融君混合从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总计亏损227万元。2019年6月19日成立的国融融信消费严选混合,仅在2022年上半年就亏损365.89万元。2022年8月8日,该基金更换了基金经理,目前由汪华春管理;国融融盛龙头严选混合上半年亏损170.42万元。

国融基金旗下也有2只基金产品赚了钱。近6个月以来,国融融泰灵活配置、国融稳益债券两只基金涨幅为正,最高涨幅11.56%。

2019年10月8日成立的国融融银灵活配置混合,上半年净利润117万元。从持仓情况看,二季度持仓的前十大重仓股分别是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派能科技、锦浪科技、科士达、固德威、德业股份、比亚迪、恩捷股份、同飞股份。

2021年12月24日成立的国融稳益债券,上半年实现净利润48.58万元,基金经理为顾喆彬,也是这位基金经理管理的首只基金。该基金成立以来回报率为1.64%,债券持仓包括:22国开、20国开、18常城、21诸资01、19中联01,前五持仓占比合计41.83%。

国融基金产品规模上不来,或离不开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方面在于营销渠道受限,规模低于5000万元,很难通过银行等流量渠道推广。另一方面,成立时间短,部分硬性指标无法符合线上推广渠道的要求,因此也错过很多曝光机会。此外,基金经理管理经验不足,也是基金规模小的原因之一。要想改变现状,首先要树立自身的品牌,而这将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当规模低迷、业绩亏损,经营能力无法持续后,中小型基金公司可能会选择股权转让。而“含基量”被视为“含金量”,即基金规模越高,股权出售的价格也越贵。此前已有包括上银基金、万家基金、华安基金等基金公司有意转让股权。

以上银基金为例,根据资产评估报告,以2020年12月31日为评估基准日,上银基金资产总计10.28亿元,评估价值约17.13亿元。9月8日,上银基金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挂出10%股权转让信息,对应的评估价值为1.71亿元。

上银基金此次10%的股权挂牌转让价格约1.58亿元,相比评估价值有所折价。上半年,上银基金管理资产规模1328.1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3%;上半年净利润0.74亿元,同比增长4.23%。

5月24日,上海工投将其持有的8%的华安基金股权以10.12亿元转让给国泰君安。截至今年上半年,华安基金规模达5737.37亿元,较前一季度增加123亿元。

能否卖出好价格,基金规模占了很大的份量。

反观国融基金,即便有出售股权意向,而公司成立之前承诺的三年兑现员工股权激励计划,始终未给首批员工落实,接盘者是望而止步还是勇往直前?

业内人士对此分析,由于上述计划主要针对二股东上海谷若平台,所以对大股东国融证券这部分的股权出售影响不大。IPG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则认为,如果股权转让成功,因为接盘方接受的只是基金牌照而非其法人公司,因此此项承诺对于新的接盘方没有任何约束,自然也就没有兑现的责任与义务了。

以往,国融基金的产品均是以偏股混合及灵活配置混合为主,去年12月25日和今年7月25日,公司发行了两只长债基金,去年末发行的债券基金今年实现了正收益,另外一只债券基金能否帮助国融基金走出业绩以及规模低迷的困境?你了解国融基金吗,买过哪只基金产品?


已有0人点赞
财经评论(0)
查看评论
 

沟通、交流、进读者群、寻求授权,请加雷达学妹(微信:leidaxuemei),线索、爆料,请发送至邮箱:leidacj@163.com。更多精彩:欢迎扫码关注雷达财经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