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当前位置: 首页 >主编推荐

以20万为界,上汽叫停双子互殴

2023/10/13 15:45:44 0人评论 707 次

在上汽集团转型的迫切时期,里子显然比面子更为重要。

作者丨于宗申 郝秋慧

编辑丨郝秋慧

来源|亿欧网

亿欧汽车独家获悉,据多位接近上汽集团人士透露,上汽集团旗下中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飞凡汽车”与高端智能纯电汽车品牌“智己汽车”将以20万元为产品定价的分界线,二者将彻底划清界限,以避免在同一价格区间的市场竞争。

飞凡汽车未来的车型将定价在20万元以下,主攻10-20万元价格区间,肩负起上汽集团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销量重担,待新品车型上市后,飞凡汽车以往发布的、价格超过20万元产品如飞凡R7、飞凡F7将不再作为主推车型进行销售;智己汽车的产品将定价在20万元以上,继续承担上汽集团品牌向上的重任。

这意味着上汽集团将放弃飞凡汽车、智己汽车作为品牌向上的双翼战略,使“双翼”战略折中为“单引擎”战略,将集团品牌向上的使命放在了智己肩上。亿欧汽车向上汽方求证,对方表示并未接触过此类消息。

就在昨天,2023年10月12日,智己汽车正式公布了LS6上市权益价:21.49万元-27.69万元,再一次打破了智己汽车以往的市场底价,价格直逼20万分界线。这一定价策略也验证了智己汽车将在20万及以上的价格区间中争夺市场份额,而飞凡汽车正是其中的敌手之一。

图片

面对如此尴尬的状况,上汽集团不能眼睁睁地看两兄弟针锋相对,叫停二者互殴,及时止损,以免集团内耗,以20万的产品定价为分水岭,劝和彼此各自为营,合乎情理。

在亿欧汽车看来,这是上汽集团为了应对市场变化而及时作出合理有效的调整策略,是明智之举,亦是双赢之策,上汽品牌向上的双翼虽然变成单引擎,但飞凡与智己依然是上汽创新转型升级的两股核心力量。

因为就当前形势,与品牌向上相比,上汽集团的创新转型升级才是首要任务。

上汽转型,迫在眉睫

“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上汽集团责无旁贷,必须勇挑重担、攻坚突破。”9月25日,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再次表达了对上汽集团的希冀。

作为中国车企中最大的一头大象,上汽集团必须“快速转身”。

2022年,在上海疫情的冲击之下,上汽集团完成了全年530.3万的销量,连续17年保持全国第一。同时,上汽集团也成为了中国首个新能源汽车和海外市场年销量双双突破“百万级”的汽车集团。

可进入2023年后,上汽集团的销量陷入了瓶颈,产销数据显示,上汽集团上半年销量207.2万台,较去年同期下降7.3%,仅完成全年600万销量目标的三成。值得一提的是,上汽集团同期的营收与净利润实现了双增长,2023年上半年,上汽集团总营收3265.6亿,归母净利润70.9亿,同比增长分别为3.3%和2.5%,但是这份双增长的背后,是去年受疫情影响导致的低基数。拉长来看,上汽集团正在持续走下坡路。

对于当前的转型压力与销量瓶颈,上汽的选择是继续加码新能源。

今年5月31日的上汽集团职工代表大会上,在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总裁王晓秋等领导的见证下,智己汽车CEO蒋峻,上汽乘用车公司总经理、飞凡汽车CEO吴冰等高管当场签下军令状,承诺到2025年,上汽集团新能源车年销量计划达到350万辆,而2022年上汽新能源汽车的年销量为107.3万辆。

作为中国体量最大的车企,上汽集团早在2001年便开始了新能源的探索,是国内首家全面实施“纯电、插电、燃料电池”三条技术路线的企业,然而现在上汽新能源的发展却并不顺利。

2011年,上汽集团便推出了混动车型荣威750。次年,上汽集团又推出了纯电车型荣威E50。不过由于定价过高及市场接受度较低,这两款车型的销量均远低于名气,但这丝毫没有打击上汽集团的热情。

2014年,上汽集团首先提出“新四化”的发展趋势,并凭借着先发优势打造出了荣威和五菱宏光两个新能源爆款品牌。

不过在中低端市场大杀四方的同时,上汽集团也错过了中高端市场。

直到2020年,上汽集团才成立飞凡汽车和智己汽车两大品牌。飞凡汽车脱胎于荣威,诞生即具备量产能力;智己汽车更是背靠上汽集团、张江高科和阿里巴巴集团,手握三方的资源与技术。

作为上汽集团的“双生子”,飞凡汽车、智己汽车在创立初期定位清晰,在新能源汽车市场,飞凡汽车主攻20万级,智己汽车定位30万以上,二者在不同价格区间进行错位竞争,共同驱动着上汽集团的品牌升级。

充满戏剧性的是,主攻中高端市场的飞凡汽车和智己汽车,遇到了2011年荣威相同的情况,销量远小于声量:今年上半年,飞凡汽车和智己汽车的销量分别为8108和9790,二者的市场表现并没有让上汽集团品牌向上的双翼战略有效施行。

上汽集团豪掷二子主攻品牌向上的这记妙手,市场并不买单。

图片

更致命的是,这两个本就反响平平的品牌又陷入了内耗之中。

品牌之间,同为SUV的智己LS7与飞凡R7几乎处于相同的价格区间,无疑打乱了两个品牌的定位,由“一致对外”变成了“内部竞争”,这点在智己汽车与飞凡汽车的销量走势上也有所体现。智己LS7发布之后,飞凡R7的销量便断崖式下滑。

价格错位是智己汽车和飞凡汽车内耗的表象,最核心原因,出在两者的产品定位上。

虽然智己汽车和飞凡汽车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公司,但或许是均背靠上汽集团的原因,两者的产品核心配置相似度极高。

智己L7与飞凡F7、智己LS7与飞凡R7,彼此之间长、宽、高、轴距的差距均不到100mm,而且电机的参数相近,都用宁德时代的电池,悬架都是前双叉臂后多连杆,同级别车型的车机、辅助驾驶配置也相差不大。

图片

(左为智己L7、智己LS7,右为飞凡F7、飞凡R7)

在核心配置相似的情况下,两者为了拉开差距,只能在核心卖点上作区分。比如飞凡汽车强调“巴赫座舱”,智己汽车强调驾控和半幅式方向盘、超大前挡玻璃以及可升降式大联屏等潮酷配置。

但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比起这些体验上的差异,更关心的还是尺寸、三电三智等核心配置,这也就导致用户在两者之间,只会选择性价比更高的那一个。比如目前销量高的智己LS7和飞凡F7,性价比均高于飞凡R7和智己L7。

智己汽车和飞凡汽车两个品牌,造成了1+1<2的后果,这并不是上汽集团想看到的局面。

飞凡智己,不破不立

智己汽车和飞凡汽车如果想改变目前的现状,只有分或者合两条路。

合比较容易理解,即两个品牌合二为一,集中人力物力打造一个超级品牌,同时归于一家公司之后,内部信息交流也会更加密切,可以避免内耗和资源浪费的情况,实现降本增效。

但是由于上汽集团不是智己唯一的股东,所以二者合并的希望渺茫,同时上汽集团也必然不会放弃飞凡汽车这个亲儿子来支持智己,因此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智己汽车和飞凡汽车依旧会共同存在。

如果没办法合,那两者就必须在产品上进行有实际意义的区分。

虽然这样会导致两者共用的技术和零部件变少,从而增加成本,但如果不这样做,长期内耗消耗的成本或许会更高。

而目前最佳的差异点,就是飞凡汽车的换电技术。

通过换电,飞凡汽车可以通过电池租赁的方式进一步压低售价,同时也能辐射一部分没有条件安装充电桩和有长途出行需求的用户,更关键的是,换电能让飞凡汽车与智己汽车拉开显著的差距。今年3月份飞凡F7刚发布时,亿欧汽车便在文章《上汽双子互殴,飞凡认输了》中表达了上述观点。

不过截止到目前,飞凡汽车换电站仅十余座,预计今年年底之前完成50座换电站的布局,与1600座换电站的蔚来相比,目前飞凡汽车换电站的进度实在是难以令人满意。这也就导致虽然现在飞凡汽车拥有换电技术,但是在换电站网络搭建起来之前,飞凡汽车的换电更像是一页PPT。

亿欧汽车从接近上汽集团人士处获知的消息也验证了上述观点。

飞凡汽车与智己汽车若将20万元作为产品分界线,那飞凡汽车如果不想陷入更大的亏损旋涡,只能减配,从而和智己汽车在产品力上拉开显著差距。

而飞凡汽车如果不想大幅压缩产品力的话,那将价格控制在20万以内的唯一方式便是通过“车电分离”的方案,让用户“买车租电”,从而在价格上和智己汽车做好分割。

但不论是哪种方式,都意味着飞凡汽车和智己汽车进行了实质上的品牌降级。

在上汽集团效益好的时候,飞凡汽车和智己汽车更像是上汽集团的面子,输血也要维持高端的品牌形象;而在集团收益下滑的当下,飞凡汽车和智己汽车被迫转从面子转为了里子,更看重销量而非形象。

在上汽集团转型的迫切时期,里子显然比面子更为重要。


已有0人点赞
财经评论(0)
查看评论
 

沟通、交流、进读者群、寻求授权,请加雷达学妹(微信:leidaxuemei),线索、爆料,请发送至邮箱:leidacj@163.com。更多精彩:欢迎扫码关注雷达财经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