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当前位置: 首页 >科技

“双面”小米,正在两头扼杀创新?

小米最能打的硬核技术或创新,是什么?

作者丨王圆磊

来源 | 亿欧网

近日传闻华为要全面收紧专利共享权限,终止免费开放核心专利技术,其中包括5G通信、影像算法、折叠屏铰链等重点领域。

这则消息如果属实,对科技行业的影响可能不弱于一场巨震。

若华为“封闭”,首当其冲便是小米!

一个连环效应是,以往靠吃华为“供应链红利”的手机厂商,可能将会一夜回到“解放”前,陷入卖点消失、功能残缺、涨价滞销的困境。

过去数年来,华为曾向行业长期无私奉献自研技术成果,助推中国手机行业一路“狂飙”。

而与华为鲜明对比的是,另一家手机巨头小米,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路。

如果说华为的路线是高端化,崇尚技术共享、合作共赢、共同做大做强。那么,小米的选择则是极致性价比,靠的是极限压低供应商价格,“搬用”友商产品,以及一套独特的营销“收割术”。

近期的小米汽车事件,也让外界开始重新审视小米,这家以手机起家的“科技巨头”到底有没有核心技术?究竟是靠什么走向成功的?

事实上,若从产业链的视角看,供应商们对小米早已怨声载道。

极限“压榨”供应商

靠“吃独食”谋利

小米走的是极致性价比的路子,这种策略必然要求在各个环节降低成本。

除对供应商“动刀”以外,似乎没有更好的选择。

小米对供应商的“压榨”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拉长账期;二是拆解BOM清单。

账期延长,对供应商的冲击显而易见。当资金回笼速度变慢,周转压力陡升,进一步加大经营风险。此外,BOM清单拆解后,小米不断压低各个细分零部件价格,造成供应商利润微乎其微。

2014年前后,小米曾紧贴BOM成本定价,极限压缩渠道费用,用性价比打造爆品,用销量平摊研发等费用。

彼时,雷军曾公开表示,“BOM是多少钱,我就定多少钱。大家知道BOM不是真实成本,还有研发成本、模具等还有一堆的成本嘛,我们全不管了。BOM定价实际上就是免费模式,实际上所有的钱都是供应商的钱,不是我的钱。”

纵观海内外,包括宁德时代、苹果、华为等各行业巨头,也的确存在类似小米一样的操作。但对比之下,小米似乎有过之而无不及。

对比苹果来看,“一家苹果,养活了成百上千家供应商”。2024年1月,在苹果发布的Top200供应链名单中,187家企业为苹果提供材料、制造和组装服务,占苹果全球产品支出的98%。其中,中国企业高达91家。

尽管苹果“吃肉”,“果链”企业是跟着“喝汤”,但走的却是共同富裕的路子。甚至,还有企业凭借苹果的订单而获得了长足发展。

在A股市场上,立讯精密、歌尔股份、蓝思科技并称为“果链”三巨头。此外,富士康、台积电、工业富联等因与苹果深度绑定成为了市场明星。

反观小米,为了追求性价比而不断压低价格,供应商几乎无利可谋,堪称典型的“吃独食”作风,外界也很难在小米身后,看到知名的“米链”供应商。

“跟着小米混,连汤都喝不上。”一位上游企业负责人向亿欧表示。

这似乎可以追溯到雷军那里。2018年4月,雷军宣布小米已经通过董事会的决议,向所有用户承诺,小米硬件的综合净利润率永远不会超过5%。如果有超过的部分,将超出部分全部返还给用户。

雷军是位“营销大师”,他总能精准抓住用户的心理诉求。2025年3月,雷军再次强调小米的经营理念:“我们克制了贪婪,只挣一点点。”

然而,雷军造人设,别人来买单,这项承诺的回旋镖在小米生态链中越刺越深。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这几年“米链”企业纷纷“叛逃”,与小米之间的合作游戏也愈发微妙。

通常来看,上游供应商在早期会依赖小米的订单和渠道快速起量,但利润率长期处于低位,也让供应商们经营压力倍增,自然会想方设法摆脱束缚。

由此,“去小米化”事件轮番上演。

华米科技是小米生态链企业,小米曾是大客户,然而近几年华米科技一直在“去小米化”。

相比之下,石头科技似乎更“狠”,石头科技直接在上市招股书中明确表态:“由于米家品牌产品定位于性价比,且主要采用利润分成模式,因此米家产品的毛利率低于公司自有品牌产品的毛利率。”

类似案例已屡见不鲜。事实上,小米追求极致性价比、极限压价的风格,对生态链企业造成的影响早已成为行业共识。

不仅如此,回顾小米的崛起之路,似乎也与当下亟需的创新精神处于背离状态。

小米不是创新者

只是“创新的搬运工”

小米缺乏创新精神,已是行业心知肚明的“秘密”。

2010年8月,小米发布第三方手机操作系统MIUI内测版,直至2023年10月被小米澎湃OS取代,十余年间在全球积累了11.75亿用户。

但要知道,MIUI系统是基于Android系统的深度优化,并非小米的完全创新。

在硬件上,小米的“搬运”痕迹更加明显。以小米汽车为例,神似保时捷的外观设计曾一度让小米汽车备受质疑。

对比全球知名品牌,奔驰、宝马、奥迪、保时捷等品牌皆各有特点。以宝马来看,双肾型进气格栅是最具标志性的设计之一,这让宝马汽车看起来颇具辨识度。

而小米汽车则明显缺乏自身特点,自首款车型SU7亮相以来,外观设计便一直引发争议。主要体现是,SU7与保时捷车型在整体轮廓和众多细节上具有高度相似性,像是对保时捷的精准复制。小米汽车的“骚操作”一度遭到网友的口诛笔伐。

不仅如此,小米似乎还在扼杀创新。

电机作为驱动系统最核心的零部件,是电动车的“心脏”。

据小米官方介绍,小米为了生产全球最好的电动车,起初就立项了“小米超级电机”项目,联合联电、汇川开发出小米超级电机V6、V6s以及V8s。其中,V6、V6s为21000rpm,已搭载小米SU7首批车型,而V8s可达27200rpm。

众所周知,提升电机转速相当不易,每提升1000rpm往往需要材料、热管理、结构设计的整体系统性升级。过去,保时捷的16000rpm曾一度是行业标杆,直至特斯拉的20000rpm问世,得以刷新行业新高度。

至于小米官方宣称的27200rpm,要注意的是,这可能仅是峰值速度。在极限运行状态下,电机发热相当严重,根本无法保证长时间高转速运行。因此瞬时速度能否作为突破性技术进行宣传,仍然值得商榷。

值得一提的是,“若以高端电机领域来看,可能弘远电气的技术实力要更强,但小米为了降低成本而选择了汇川等供应商,” 一位知情人士向亿欧介绍,“如果仅以成本为标准,而不注重真实的技术水平,谁还会持续投入研发?谁还会坚持创新?”

从小米的发展历程中不难看到,小米做营销的确是行业一流,雷军隔三差五就会冲上热搜,讨论话题不断,每次都能实现大批“路转粉”。

提起华为,很容易想到华为5G技术、芯片、鸿蒙系统,而谈及阿里巴巴,阿里云、通义大模型、金融支付就会闪现脑海。有意思的是,除了极致性价比的小米手机,酷似保时捷外观的小米汽车,小米鲜有能一下想到的“核心科技”。

“作为资深米粉,其实雷军早在2017年初就曾发布过澎湃芯片,一开始大家觉得小米是真有东西的,但是发布会后的市场反响和用户吐槽,直接让澎湃芯片业务进入战略调整期。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不管是雷军还是小米都不再提及澎湃芯片。这两年小米也意识到了技术的紧迫性,开始全面重启澎湃系列研发,虽然看到了一些成绩,但是对比行业头部依然在产品性能和时间规划上处于落后状态”。

有网友表示,除了一次次营销,以及频繁出圈的雷军,很难看到小米有拿得出手的硬核技术。

“更关键的是,将小米品牌系于雷军一身,仅靠创始人及营销取胜也无法保证长久”,有行业从业者向亿欧表示,“小米做的是产品,从未真正做品牌,缺乏长期主义精神,产品缺少沉淀。”

高位“圈”钱,精准“收割”

如果说小米、金山是时常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台上”企业,那么,顺为资本则是雷军在“台下”的布局。

2011年,雷军联合许达来创办顺为资本,目前已成为管理近500亿元人民币规模的顶级双币基金。

在十余年时间里,顺为资本不断出手,打下了一幅相当壮阔的投资版图。在智能制造、互联网+、智能硬件、消费、企业服务、电动汽车生态等众多领域均能看到顺为资本的影子,相继涌现出九号公司、爱奇艺、蔚来汽车、货拉拉等600余家优秀企业。

顺为资本像一条汹涌的暗河,虽不似小米、金山一样经常在公众视野中抛头露面,但顺为资本走的是闷声发大财的路子,一大批颇为成功的投资案例,让顺为资本赚的盆满钵满。

在这个过程中,雷军对资本市场的理解也渐趋成熟,逐渐形成了一套精准的“收割术”,后来在小米身上屡试不爽。

今年3月,小米上演教科书级别的资本运作。在市值突破1.3万亿港元,市场对小米一片看好时,小米采用“先旧后新”配售方式,以每股53.25港元的价格配售8亿股,成功募资425亿港元。

这种高位融资、资本市场输血的打法,让小米在股价高位时成功套现。

这并非雷军的“首秀”。2020年12月初,小米发布公告确认,计划通过可转债和配售股份的方式募资近40亿美元。

市场反应立竿见影,前者股价当天收盘下跌约7%,市值蒸发近千亿港元,后者股价跌超7%,一度蒸发超400亿港元。

同样的配方、熟悉的味道,两次操作都很“简单粗暴”。通俗理解,以增加股票发行量的方式,“圈”更多的钱,从而保障自身的资金储备。但这种“骚操作”对于市场来说无异于“抽血”,加大了市场存量资金压力。

当然,雷军急于在市场“圈”钱也有原因,虽然外界将雷军称为“现金王”,手握上千亿现金储备,但小米汽车却是极其“烧钱”业务。

小米2024年年度报告显示,小米汽车已交付136854辆,经调整后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净亏损62亿人民币。粗略计算,卖一辆约亏4.5万元。

此前,雷军曾公开表示,将小米汽车2025年全年交付目标提升至35万辆,若按2024年的烧钱速度,2025年还将亏损上百亿元。因此雷军不得不想方设法搞钱,不断扩大资金储备。

外界对小米的不满之声比比皆是,除普通散户以外,金融行业从业者在各大网站的吐槽也随处可见。有从业者评论称,这种割散户“韭菜”“圈”钱的方式就是不讲武德。

小米,是时候要重视核心创新了

对于一家科技巨头而言,技术创新能力往往代表着核心竞争力。

观察技术创新能力的直观指标,则是研发投入。

小米在2024年年度报告中介绍,“新十年的第一个五年,累计研发投入预计将超过1000亿元,致力成为新一代全球硬核科技引领者。”

乍一看可能会认为小米的研发投入很高,但其实不然。

差距源自对比。

据大连理工大学发布的《中国研发经费报告2024版》统计,在全球研发经费投入前20强中,国内仅有华为、腾讯上榜。2024年,华为全年研发投入高达1797亿元,腾讯全年研发投入为707亿元。

那么小米呢?小米2024年财报披露,全年研发投入仅为241亿元。

从绝对数据上看,小米距离华为、腾讯还相差甚远。

当然,企业体量不同,绝对数据仅能反映一个侧面。观察研发投入在营收中的占比可能更有参考价值,更能看出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

若以华为作为对标企业,2024年,华为全年营收8621亿元,研发投入在营收中的占比高达20.8%。

而同一年,小米全年营收3659亿元,研发投入在营收中占比仅为6.59%。

很明显,华为更舍得拿出重金投入研发,对技术研发的重视程度远超小米。

对比之下,高下立现。

“当雷军热衷于营销频繁冲上热搜时,可能华为还在埋头搞研发,”一位从业者向亿欧表示,“所以华为能硬抗海外巨头,而小米好像没有特别能打的技术。”

的确,近五年来,除小米汽车声势浩大以外,小米旗下似乎并未出现让市场惊艳的技术创新。雷军通过各种营销手段,确实大幅提升了“偶像值”。但实际上,硬核技术或创新性产品却似乎乏善可陈。

一家科技企业要想基业长青,必然离不开创新精神,靠营销和“搬运”虽有一时之效,却难以收取长久之功。


已有0人点赞
财经评论(0)
查看评论
 

沟通、交流、进读者群、寻求授权,请加雷达学妹(微信:leidaxuemei),线索、爆料,请发送至邮箱:leidacj@163.com。更多精彩:欢迎扫码关注雷达财经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