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当前位置: 首页 >雷达原创

威马汽车注册资本突然锐减4成,传递出什么信号?

2021/9/16 21:18:07 0人评论 2510 次

为何威马汽车注册资本先增后减?有行业人士分析称,公司可能在谋划搭建VIE结构,以谋求境外上市。

8.jpg

雷达财经 文|张凯旌 编|深海

天眼查显示,9月13日,威马汽车运营主体公司威马智慧出行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威马智慧出行”)注册资本由12.09亿元降至6.89亿元,降幅达43.01%。

而在7月26日,公司注册资本刚从6.89亿,增至12.09亿元。

为何威马汽车注册资本先增后减?有行业人士分析称,公司可能在谋划搭建VIE结构,以谋求境外上市。

雷达财经注意到,理想汽车的运营主体在赴美上市前也曾减少注册资本,小鹏汽车运营主体的47位股上市前则将所持股权悉数出质。

值得一提的是,威马汽车曾和蔚来、理想、小鹏一起被德意志银行研究报告称作“新造车四小龙”。蔚来、理想、小鹏不仅早就成功登陆美股,小鹏已实现双重上市。

目前,威马汽车2021上半年销量“新造车四小龙”中垫底,销量甚至还被零跑和哪吒反超,引发了外界对其已经“掉队”的质疑。

分析人士认为,预计接下来威马汽车将加速IPO,以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加速发展。

IPO迟迟未果,减资5.2亿或为谋划境外上市

自威马汽车首度传出IPO消息至今,已有近一年的时间。

2020年9月22日,威马汽车官宣完成100亿元D轮融资,由上海国资投资平台及上汽集团联合领投。“国家队”阵容的加持,让市场一度认为威马距离冲刺科创板仅剩一步之遥。

与此同时,不少媒体给出威马已经与“蔚小理”共同构成了中国造车新势力领域“F4”头部格局的判断,称“如果特斯拉是智能汽车领域的苹果,那么蔚来、威马、小鹏、理想就是智能汽车领域的华为、小米、OPPO、vivo”。

据媒体报道,2021年1月29日,威马汽车即宣布已完成上市辅导上海证监局公告称,威马汽车具备辅导验收及科创板上市申请条件,上交所即将受理公司递交的申报材料,这意味着威马汽车有望成为第一家登陆科创板的新造车企业。

紧接着,公司又与多家银行及金融机构签署了115亿元的战略合作协议。按照流程,威马汽车本该公布招股书,但时至今日,市场也未见其材料。

不仅如此,在这段时间内,威马还多次否认了市场有关其IPO消息的传言。

4月,有报道称,威马汽车IPO前融资的资方国投创益方面人士表示,公司的上市材料在审查过程中发现不少问题,因此其已暂缓在科创板IPO的申请;8月,威马汽车还曾被传出要参与众泰汽车重组。

对此,威马汽车皆予以否认,并透露上市准备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而证监会曾在关于修改《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的决定中提到,招股说明书引用经审计的财务报表在其最近一期截止日后6个月内有效,特殊情况下发行人可申请适当延长,但至多不超过3个月。

因此,当威马汽车注册资本发生变动时,市场中有不少声音猜测,此举或是公司将IPO的方向瞄准了境外。

据天眼查,9月13日,威马智慧出行发生多项工商变更,其注册资金由12.09亿元缩水至6.89亿元,原来多达12名的董事团队有9人退出。

值得一提的是,这12.09亿元的注册资金,是不到两个月前威马智慧出行刚刚加上去的。

3.png


有分析认为,根据过往案例,威马汽车此次对股权架构进行的调整,主要是想搭建境外上市所需要的VIE结构(可变利益实体)。理想汽车的运营主体就曾在赴美上市前减少了25%的注册资本,还将股东数量由42个降至25个;小鹏汽车运营主体的47位股东,也曾将所持股权悉数出质。

不过,此时的监管环境与蔚小理上市时已不可同日而语。8月,美国证监会主席曾明确暂停中概股通过VIE架构赴美上市,此前,美股还多次加强对中概股上市的信披要求。

因此,分析人士称,威马未来赴港上市的可能性更大。

汽车分析师张翔则持相反观点,在他看来,威马到海外上市的可能性不大。“我这边知道的消息是,威马还是准备在科创板上市,它之前的申请材料有些问题,现在在做一些整改。”

张翔认为,目前新能源板块有降温的趋势,而且威马从知名度、用户数量等方面来讲确实与蔚小理存在一定差距,这个时候再选择去境外上市,最终效果可能会不及预期。

从股价上来看,目前蔚来、理想、小鹏在美股的股价相较历史最高点已经分别跌了超39%、超32%、超47%,理想和小鹏还均在回归港股后经历了首日破发的尴尬,因此威马即便实现境外上市也并非一劳永逸。

对此,威马汽车官方称,“本次注册资本变化是公司基于战略需要与自身业务实际发展需求而做出的正常调整。”而对有关境外上市传闻,威马则不予置评。

威马营销之“殇

上市的持续搁浅,也让一年前“F4”的呼声逐渐变为对威马“掉队”的质疑。

数据显示,2019年还曾斩获1.68万年销量,在造车新势力中高居第二的威马,至2021年上半年销量仅为1.56万辆,排在蔚来、小鹏、理想、零跑和哪吒之后。

虽然1.56万与上一年的自身相比增长了103.8%,但却大幅落后于大盘。根据中汽协的数据,同期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20.6万辆,同比增长201%。

过去的这段时间发生了什么?张翔表示,这与威马相对偏传统的零售基因有关。“威马卖车有点走传统路线,他们的体验店像传统的4S店,但没有维修功能,地段选的也不好,有些都是在汽车城里,跟传统的汽车经销商混在一起。”

资料显示,威马的创始人沈晖在吉利时工作时曾参与收购沃尔沃,而公司的首席运营官、首席财务官也均出自传统车企,这与浸淫互联网多年的蔚来李斌、小鹏汽车何小鹏、理想汽车李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017年11月,第一家蔚来中心在北京东方广场开业,这里不仅有展示车辆,还包括大面积开放式的功能区,用以打造车主共同成长的社区,而用户体验则成了蔚来刻在消费者脑中的重要标签之一。小鹏和理想分别主攻智能化、增程式技术。

与其他造车新势力相比,威马选择将更多的钱和精力放在自建工厂之上,这一度让威马更早收获融资。

原本自建工厂是为避免代工造成的企业难以自主把控生产标准、产品质量等,但威马并没能一直延续这方面的优势。2020年收获百亿融资后的一个月,威马EX5连续出现5起自燃事故,引得公司一度召回1282辆汽车。

值得一提的是,其他造车新势力在完成对市场的初步培育后,目前也已多数完成了自建工厂的“补课”,但威马却在补“营销课”的时候出现了不少“黑历史”。

如在跨界联名时,威马选择了与车站在对立面的青岛啤酒作为合作对象;又如在2020年5月威马公布了一份单款车型销量榜,其中威马EX5遥遥领先,不过细心的网友却发现上榜的特斯拉Model 3统计的是2020年前四个月的销量,威马EX5则是从2018年9月开始的总销量。

4.png


今年8月12日,曾创立多个知名餐饮连锁品牌的林文钦在驾驶蔚来ES8汽车启用自动驾驶功能(NOP领航状态)后发生交通事故,不幸逝世。事件发生后,雷达财经曾在《31岁企业家命丧蔚来背后》一文中提到,目前市场上所有车企都还停留在自动驾驶L2级别,严格意义上讲应称其为辅助驾驶,车主即使开启相应模式,手也不应离开方向盘。

彼时,汽车博主封士明还曾举出理想汽车官网在2020年关于辅助驾驶打出“有我在放心开”标语的例子,指出这种“打擦边球”的宣传方式存在极大的误导性。

然而至今,威马汽车官网对旗下W6车型的宣传仍为“国内首款无人驾驶量产车型”。沈晖本人也称,威马W6可以实现AVP L4级自动驾驶功能,该项目将通过新产品搭载以及OTA推送的方式,让威马用户可以体验到有限场景的L5级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

5.png


“印象中沈总有传统车企的稳重与务实,没想到最近的传播如此不谨慎,特别是812辅助驾驶事故之后,仍坚持宣传L4和无人驾驶。是真的疏忽了?”封士明质疑。

自动技术受制于百度

事实上,在营销和宣传背后,威马在更核心的造车战略方面,与蔚小理亦有着明显的区别。

沈晖曾亲承:“与一些整体销量较高的企业相比,威马的网点布局相对偏少,新品推出速度也没有那么快。”

而更重要的是,在新能源车企一大核心竞争力——自动驾驶技术方面,威马并没有同蔚小理一样采取自建团队的方式,而是选择与百度等科技企业合作,共同研发。

在EX5销量愈发疲软、EX6表现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以搭载国内首款无人自主泊车系统AVP为噱头的W6被威马寄予厚望。而W6即为威马与百度共同研发的产品,其中的自动驾驶技术采用了百度Apollo的云端算力。

腾讯科技曾报道称,百度在对威马投资时签署了竞业条款,即威马不能自己做自动驾驶,而是需要用百度的Apollo自动驾驶系统。而该战略诉求也是理想、小鹏等曾向百度寻求合作的企业与其不欢而散的关键。

而百度在与威马合作的同时,其自身也在下场造车,合作对象为另一整车制造商吉利,不少行业人士认为,相比威马,吉利的浩瀚SEA智能进化体验架构,能更好的承载百度打造智能电动汽车的野心。

有分析指出,长期来看,软件技术过度依赖他人,对车企来说并非长久之道。尤其对于造车新势力而言,智能化技术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一家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估值。

7.jpg

 

重困境下,威马前途未卜。不过,沈晖作为唯一一个在造车之前,集齐了能源、汽车零部件、整车公司、软件等汽车制造企业所需要所有经验的新造车企业创始人,依旧对威马充满信心。

7月,沈晖在首次对外界回应威马“掉队”质疑时表示:“智能电动汽车就像踢足球,现在上半场头15分钟都没有打完,谁胜谁负还不知道。”

沈晖还曾放话:“我们很有信心成为全世界第一家真正全年盈利的新造车企业,我们希望跑在特斯拉前面,也坚信能做到。”

不过,想要实现这番话,威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威马汽车辅导总结报告来看,从2017年初到2020年9月,威马汽车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6.96亿元、-24.53亿元、-36.08亿元、-36.49亿元,四年间累计亏损约114亿元,且丝毫没有收窄迹象。

不过,无论是想要拓展销量,还是成功减亏,都需要继续烧钱。如此看来,通过IPO再融一笔钱,是一个现实的选择。

注:本文是雷达财经(ID:leidacj)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已有0人点赞
财经评论(0)
查看评论
 

沟通、交流、进读者群、寻求授权,请加雷达学妹(微信:leidaxuemei),线索、爆料,请发送至邮箱:leidacj@163.com。更多精彩:欢迎扫码关注雷达财经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