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小米汽车卖到爆,争议却紧追着雷军跑

小米汽车争议不断。

雷达财经出品 文|彭程 编|孟帅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下,已在智能手机、智能家居等诸多领域斩获颇丰的小米公司,每一步动态都备受市场与消费者的关注。

在雷军的带领下,小米公司近来更是以迅猛之势进军电动汽车领域,并取得巨大成功。

然而,近期,小米在汽车、智能门锁等业务上却接连陷入舆论风波:从汽车“未收车先结清尾款”的争议,到汽车业务被同行高管质疑数据错误,再到智能门锁误识外卖员人脸开锁事件……

这一系列事件不仅将小米推至舆论风口,也引发了市场对小米业务运营、产品体验及行业竞争的深度思考。

一汽丰田企划部长,给雷军在线“指错”

8月11日,一汽丰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企划部部长赵东通过微博公开指出,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在介绍小米YU7车型时,关于“轮轴比”的参数表述存在误差。

雷军宣称该车型“轮轴比”为3倍,但根据小米官方展示的PPT测算,实际数值应为4倍。赵东解释,从小米官方资料看,车辆前后轮之间可容纳3个轮胎宽度,表明轴距与轮胎直径比例实为4:1。

他还强调,尽管自己是科班出身,但因为尊重和敬佩雷军未当场质疑,后经研发团队核实确认,该参数定义由小米方面提出,传统汽车理论中不存在“轮轴比”或“轮高比”等概念。

赵东表示,自小米提出“最优轮轴比是3倍”的说法后,多家车企开始采用相同表述宣传自家的产品。赵东列举数据说明,包括小米YU7及丰田BZ5在内的多款车型,实际“轮轴比”均达到4倍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赵东在自己的微博评论区强调,“没有污名化”,“没攻击小米”。

有声音认为,这场关于“轮轴比”的争议,本质上反映了营销话术与行业标准之间的矛盾。雷军以一种直观、易吸引消费者眼球的方式创造了“轮轴比”这一概念,但从专业严谨角度,其算法与传统汽车理论存在一定出入。

事实上,这并非小米首次因营销话术引发争议。早在2016年小米笔记本发布时,雷军称“比一元硬币还薄”,实际则是硬币立着、笔记本躺着对比。

尽管这种营销手段能在短期内吸引关注、突出产品优势,但从长远来看,可能会损害品牌的专业性与公信力。

汽车提前交尾款惹争议,门锁误识开锁引顾虑

小米汽车近期卷入的争议,其实不止有关“轮轴比”的讨论。自小米汽车开启交付以来,与尾款支付相关的争议便如影随形。

今年8月,社交平台上大量用户反馈,在车辆尚未交付、甚至部分车辆还未下线的情况下,自己便收到小米方面要求7天内支付尾款的通知,否则订单将被取消,定金不予退还。

据媒体报道,有用户于去年4月支付定金订购了一辆小米SU7,原计划当年7月提车。然而,同年12月,小米以“工厂备料需求”为由,要求其在7日内支付尾款。

这名用户按照要求付款后,交付时间却延至2025年4月,足足比原计划晚了9个月。后续,订单状态的反复变更,更是让其对小米汽车的交付管理能力产生了严重不满。

在类似前述这样的风波中,小米汽车《购买协议》中的“余款支付”条款成为争议焦点。该条款规定,用户收到付款通知7个自然日内需支付全部剩余款项,未按期足额支付或拒绝支付构成根本性违约,小米有权取消订单、没收定金,且用户以车辆未下线、未交付等理由拖延或拒绝付款的后果及风险自行承担。

据《每日经济新闻》,多位北京小米汽车销售人员表示,要求提前交尾款仅针对部分有特殊情况的准车主。“只是针对提出过延迟交付,或评估有较高提车风险的用户——比如办理金融分期时配合度较低,或表达过不想提车想法的。”

有接近小米汽车的知情人士透露,正常情况下车主在车辆生产完成、即将交付时付款,但存在两种特殊情况可能需提前支付部分款项。

一种是客户主动要求延迟排产,车辆即将下线时希望推迟提车,可能会要求缴纳2万至3万元的保证金存入监管账户;另一种是客户存在较高不提车可能性,才会要求提前支付尾款或1万到2万元的首付。

知情人士介绍,小米汽车的这种判断通常基于两点观察,如交付方提前一个月联系办理金融分期等必要手续时拒不配合,或在官方交流群等渠道流露出不想要车的意向。

雷达财经注意到,在此前发布的《小米SU7答网友问》中,小米汽车曾明确承诺“支持验车后付尾款”,如今实际操作与承诺相悖,引发消费者强烈不满。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小米汽车卷入的种种争议外,小米旗下的另外一款产品近日也被指存在技术问题。

8月11日,“轮轴比”风波引发关注当天,有网友发帖称,自家的小米智能门锁将外卖员的人脸错误识别,导致门锁被意外开启。

当事人史先生表示,出问题的门锁型号是小米智能门锁2pro,该外卖员与自己的脸型较为相似,且门锁此前偶有需二次识别的情况,但首次出现完全误开锁事件。

事件曝光后,小米方面回应称,会记录并核实相关情况,并将反馈到技术部门进行优化。另据新浪科技,小米客服表示,“我们的人脸识别都是3D结构人脸识别的,基于3D人脸特性,基本不会出现这个情况的。”

汽车销量飘红产能受限,小米发力非洲市场

尽管争议声不断,但小米汽车在销量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的确十分亮眼。

小米SU7上市后24小时,其大定量突破8.8万台;SU7 Ultra开售2小时,大定突破1万台;YU7上市仅3分钟,大定更是突破20万台。

8月1日,雷军还在微博透露,今年7月,小米汽车的单月交付量已超过3万台。

有网友算了一笔账,假设小米SU7当前稳定的月有效订单量在3万台左右,如果其中有一半的用户(1.5万台)被要求提前支付尾款,按照其相对主流的配置平均车价约12万元计算,这意味着小米汽车可以提前锁定高达18亿元人民币的现金流。

汽车自媒体“汽车情报”指出,这笔巨额资金对于任何企业都非小数,对于正处于产能疯狂爬坡期和研发、供应链、渠道建设持续巨额投入期的小米汽车而言,更是犹如雪中送炭。

然而,小米汽车喜人的订单数据背后,交付环节却频遭质疑。据《科创板日报》今年5月报道,当时新下单一辆小米SU7标准版,需要42周至45周的时间才能交付。

雷达财经在此前的文章中也曾提到过,有大量网友投诉小米YU7锁单系统有BUG,导致下单延迟、交付周期长。

而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也有多位网友发起投诉,直指“小米汽车自知产能不足还不限制锁单量”“系统故障锁单久,用户权益遭损害”……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小米对非洲市场进行了重要的人事调整,任命刘社全为非洲地区部总经理,同时兼任西非战区负责人,直接向国际销售部总经理林恩汇报工作。

同时,邹承宗被任命为东非战区负责人,黄进华出任肯尼亚国家经理,吴春晖负责市场部,刘业齐主管售后服务部,上述四位均向刘社全汇报。这一连串的人事调整,显现出小米进一步开拓非洲这一市场的“野心”。

天眼查显示,目前雷军在小米身兼董事长兼CEO的要职。作为小米灵魂人物的他,后续将如何带领小米应对这一系列的挑战?雷达财经将持续关注。


已有0人点赞
财经评论(0)
查看评论
 

沟通、交流、进读者群、寻求授权,请加雷达学妹(微信:leidaxuemei),线索、爆料,请发送至邮箱:leidacj@163.com。更多精彩:欢迎扫码关注雷达财经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