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良品铺子的“期中考”,又“砸”了

2025/9/1 22:13:16 0人评论 189 次

良品铺子如今的日子并不算好过。

雷达财经出品 文|彭程 编|孟帅

曾经和三只松鼠、来伊份并称零食界“三巨头”的良品铺子,如今的日子并不算好过。

8月26日,良品铺子晒出上半年的中期答卷。财报显示,上半年,良品铺子的营收下滑近三成至28.29亿元,同期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0.94亿元,同比由盈转亏,且这还是公司自上市以来首次出现半年度亏损。

而自2023年以来,良品铺子的“中报答卷”均不理想,2023年和2024年上半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下滑2.04%和87.38%。

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良品铺子净关闭259家门店。在经历业绩下滑与门店收缩的双重挑战下,良品铺子近日还因宣传海报出现“花生上树”的常识性错误而卷入争议。

雷达财经注意到,截至9月1日收盘,良品铺子股价报13.62元/股,股价较此前80.74元/股(前复权)的高点跌去八成以上。

目前,良品铺子的总市值为54.62亿元,较高点缩水约269亿元,远不及巅峰时期的300多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频繁“换帅”的良品铺子,近期还因股权纠纷受到外界的关注。不久前,广州轻工就股权转让纠纷对良品铺子控股股东宁波汉意提起诉讼,并申请财产保全。

对此,良品铺子表示,此事可能导致宁波汉意与长江国贸的控制权转让事项存在不确定性风险。

上市以来中报首现亏损,上半年净闭店259家

良品铺子最新发布的中报显示,公司业绩出现大幅下滑,经营面临严峻挑战。今年上半年,良品铺子实现营收28.29亿元,相较上年同期的38.86亿元下滑27.21%。

按经营业态划分,上半年,良品铺子来自电商业务的销售额为13.06亿元,同比下降29.1%;来自加盟业务的销售额为7.63亿元,同比下降33.32%;来自直营零售业务的销售额为8.2亿元,同比下降23.54%;来自团购业务的销售额为2.68亿元,同比下降6.92%。

在线下门店方面,良品铺子的门店规模呈现持续缩减趋势。根据良品铺子2025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的主要经营数据公告,截至今年上半年末,良品铺子的门店数量共计2445家,较年初净减少259家。

具体来看,良品铺子第一季度净闭店123家,第二季度净闭店136家。良品铺子对此表示,关闭低效门店旨在优化门店结构,提升单店盈利能力,但门店数量的减少也直接导致了销售规模的下滑。

利润方面,今年上半年,良品铺子实现归母净利润-0.94亿元,同比下跌491.49%;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19亿元,同比更是骤降1694.33%。

天眼查显示,良品铺子于2020年2月在上交所挂牌上市,因此此次发布的中期报告,也是良品铺子自上市以来首次出现半年度亏损的窘况。

针对营收和净利润大幅下滑的情况,良品铺子在财报中解释称,公司2025年持续对产品进行优化和调整,部分产品的售价下调及产品结构的调整影响了公司的毛利率。

公司去年到今年持续优化门店结构,主动淘汰低效门店,店数下降使得销售规模同比下降。受到线上渠道流量费用上升的影响,公司上半年的销售规模及净利润较上年同期下降。

除此之外,还受报告期利息收入及理财收益较上年同期相比下降约1100万元,且公司收到的政府补助较上年同期相比下降约1900万元两个因素的影响。

据了解,良品铺子从2023年11月起启动大规模降价。2023年、2024年,公司的年度归母净利润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

其中,2024年,良品铺子更是迎来了上市以来的首次年度亏损,全年归母净利润为-0.46亿元。今年上半年,良品铺子的毛利率为24.42%,同比下跌1.72个百分点。

事实上,近年来零食行业的竞争态势愈发白热化。传统头部零食品牌凭借深厚的市场积淀与品牌影响力,持续发力以巩固其市场份额。

与此同时,一大批新兴零食品牌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涌现,为行业注入新鲜活力。此外,电商平台、连锁商超等渠道方,也纷纷加码布局自有零食品牌,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激烈角逐。

有分析认为,“高端零食”作为良品铺子面向消费端塑造的关键定位与核心标签,当前正陷入两难境地。

一方面,在消费降级浪潮的影响下,消费者对性价比的关注度显著提升,导致对高端零食的支付意愿有所下降;另一方面,量贩零食等新兴渠道凭借低价高频的销售模式迅速抢占市场,进一步挤压了良品铺子依托高端定位所占据的市场空间。

此外,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也对良品铺子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升,消费者对零食的品质、营养、安全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良品铺子需要不断加大在产品研发、质量管控等方面的投入,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宣传物料惹争议,“花生上树”让AI“背锅”?

业绩滑坡之际,良品铺子还陷入了其他风波。近日,有网友发现,良品铺子电商平台一款“四粒红花生”的商品详情页中,所使用的海报图片出现严重科学常识性错误。

花生作为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作物,果实应在土壤中形成和成熟,而该海报却将花生描绘成悬挂于枝头的形象,与实际生长方式不符。

此外,海报背景里的花生地酷似玉米地,甚至还出现了收割机收割花生的“离谱”场景。

8月28日,良品铺子回应称,由于公司在工作中的疏忽,在电商平台商品详情页中错误使用了由AI生成的图片素材,从而引发了不必要的误解和讨论。对此,公司向所有关心和支持良品铺子的朋友致以诚挚的歉意。

良品铺子还表示,发现问题后,公司立即对相关页面进行了更新修正,并已启动对所有产品宣传材料的全面科学性核查。

同时,良品铺子称,其正进一步升级内容审核机制,优化内部管理流程,以确保今后每一项内容的输出都更加严谨、可靠。

截至目前,该产品在多个电商平台上的相关广告图片均已更换,但这一事件已对良品铺子的品牌形象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据中国商报,在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看来,“花生上树”事件暴露了良品铺子广告审核机制与管理流程存在漏洞。其使用AI生成图片却未对其进行严格审核,导致出现了常识性错误,表明公司内部管理不严谨,对广告宣传内容把控不力。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此次卷入的宣传争议外,良品铺子还面临不少消费者的投诉。

截至发稿,良品铺子在黑猫投诉平台上的投诉量超2160起,其中不少投诉涉及产品中发现异物、产品发霉变质等食品安全问题。

业内分析认为,良品铺子采用的“轻资产+代工”模式可能是品控问题的根源所在。出于盈利的考量,当代工厂的利润空间被挤压时,便有可能导致其在产品品控方面的投入缺乏足够保障,进而对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构成潜在影响。

“卖身”遭遇波折,广州轻工“怒告”控股股东

雷达财经了解到,良品铺子由杨红春、杨银芬、张国强一同创立。在下海创业之前,杨红春曾在广东科龙电器供职。

短短几年时间,杨红春凭借自身的努力,从质检员一路晋升为年薪数十万的分公司总经理。

不过,创业的梦想一直潜藏在杨红春的心中。2005年,杨红春毅然辞去高薪工作,投身创业浪潮,随后他力邀杨银芬、张国强等伙伴一同加入。

2006年4月,创始团队正式将“良品铺子”四个字定为品牌名称,寓意为“良心的品质”。

天眼查显示,自2010年起,良品铺子便开启了资本化进程,先后获得多轮融资加持。

2020年2月,良品铺子更是在上交所敲响了上市的钟声,借此摘得“高端零食第一股”的称号。资本市场的强劲助力,为良品铺子的发展按下了“加速键”,推动其在行业内快速扩张。

然而,近年来,良品铺子的业绩却遭遇了不小的挑战,发展步伐有所放缓。除了上文提到的这些挑战和波折外,良品铺子近期还因股权转让事件而备受关注。

7月中旬,良品铺子发布公告称,公司将引入长江国贸作为战略投资者。公告显示,良品铺子控股股东宁波汉意及其一致行动人良品投资拟向长江国贸协议转让其所持良品铺子股份共计8421万股,占公司股份总数的21%。

本次股权转让完成后,公司控股股东将由宁波汉意变更为长江国贸,公司实控人将由杨红春、杨银芬、张国强、潘继红变更为武汉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然而,就在宣布前述消息之际,良品铺子称其收到宁波汉意通知,广州轻工就股权转让纠纷对宁波汉意提起了诉讼,并申请了财产保全。

公告显示,宁波汉意所持良品铺子约7976.4万股股份被冻结,占公司总股本的19.89%。

据悉,今年5月,宁波汉意与广州轻工就协议转让良品铺子股份的事项进行磋商,签署了《协议书》,约定广州轻工对公司进行尽职调查后,受让宁波汉意持有的良品铺子部分股份,进而投资、控制良品铺子,但宁波汉意却转头与长江国贸签约。

8月13日,良品铺子披露这起诉讼的最新进展,广州轻工对宁波汉意的诉讼金额增至10.23亿元,这一举动被业界解读为良品铺子股权转让纠纷的进一步升级。

面临诸多挑战的良品铺子,未来将如何化解这些危机?雷达财经将持续关注。


已有0人点赞
财经评论(0)
查看评论
 

沟通、交流、进读者群、寻求授权,请加雷达学妹(微信:leidaxuemei),线索、爆料,请发送至邮箱:leidacj@163.com。更多精彩:欢迎扫码关注雷达财经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