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财经出品 文|彭程 编|孟帅
10月30日,由百亿富豪侯军呈掌舵的国货美妆巨头珀莱雅,对外发布第三季度报告。
财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珀莱雅实现营收70.98亿元,同比增长1.89%;归母净利润10.26亿元,同比增长2.65%,业绩增速较此前明显放缓。
而从单季度表现来看,珀莱雅的业绩颓势则更为明显。第三季度,公司营收同比下降11.63%,归母净利润的降幅更是高达23.64%。相比去年同期,公司这两项指标从高速增长急转为双位数下滑,增长动能明显衰退。
就在披露三季报的同一天,珀莱雅还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了H股发行上市申请,而这一动作距离“创二代”侯亚孟正式接任公司总经理一职仅仅过去一年多的时间。伴随着侯亚孟的走马上任,珀莱雅近段时间以来高层人事变动频繁。
值得一提的是,在不久前揭晓的《2025胡润百富榜》中,珀莱雅创始人、控股股东侯军呈(侯亚孟父亲)以125亿元的财富位列榜单第556位,但相较2022年的165亿元其财富缩水40亿元。
三季度业绩断崖式下滑,增速创上市以来新低
据10月30日披露的三季报,第三季度,珀莱雅的营收同比下降11.63%,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23.64%,一举创下公司上市以来单季度的最大跌幅纪录,这意味着公司的增长动能正出现明显的衰退。
而珀莱雅第三季度的疲软业绩,还拖累了整个前三季度的表现。前三季度,珀莱雅的营收增速和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低至1.89%、2.65%,与2024年同期32.72%、33.95%的高增长相比大幅放缓,创下上市以来的同期最低水平。
分品类来看,作为公司营收“顶梁柱”的护肤类(含洁肤)产品表现最为低迷。第三季度,护肤类产品实现营收13.16亿元,同比下降20.41%。
同期,美容彩妆类产品实现营收2.36亿元,同比仅微增0.89%;洗护类产品实现营收1.79亿元,同比增长137.7%,成为唯一亮点。
值得关注的是,公司主品牌"珀莱雅"的营收占比持续下滑:2022年该品牌的营收占比为82.74%,去年其占比下降至79.69%。
今年上半年,主品牌"珀莱雅"实现营收39.79亿元,同比微降0.08%,而其营收占比则进一步下滑至74.27%。
从渠道数据看,珀莱雅的核心渠道客户流失问题亦不容忽视。据中国商报等媒体援引数据,今年上半年,珀莱雅天猫官方旗舰店成交客户数同比减少11.78%,唯品会平台成交客户数减少15.63%,这意味着公司对核心电商平台的用户吸引力有所下滑。
价格方面,今年第三季度,珀莱雅护肤类产品的平均售价同比下降22.19%,环比下降17.54%;美容彩妆类产品的平均售价同比下降10.99%,环比下降7.2%;洗护类产品的平均售价同比下降0.6%,环比下降15.17%,产品价格体系面临严峻考验。
珀莱雅业绩下滑的背后,是其“重营销轻研发”模式面临的巨大挑战。财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公司销售费用高达35.25亿元,同比增长9.08%,销售费用率攀升至49.67%,创下上市以来的新高,这意味着公司每100元的收入中就有近50元用于营销推广。
相比之下,公司在研发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前三季度,公司的研发费用仅为1.42亿元,不足销售费用的1/24,同比减少0.38%,研发费用率仅为2%。
此外,前三季度,珀莱雅的管理费用为2.9亿元,同比增加6.42%,管理费用率为4.09%,同比增加0.18个百分点。
单季度来看,珀莱雅第三季度的管理费用率为6.49%,同增1.62pct;研发费用率为2.7%,同增0.27pct。
申银万国研报指出,珀莱雅25Q3毛利率74.68%,同增3.97pct,主要得益于品类结构优化(大单品、防晒产品占比提升)及降本增效(运费费率下降、赠品机制调整、采购议价能力增强)。销售费用率49.91%,同增4.51pct,主要系2025“双11”大促节奏提前,种草投流前置,形象宣传推广费用增加。
“创二代”接班一年,管理层“大换血”
天眼查显示,珀莱雅于2017年11月登陆A股。而珀莱雅当前的业绩波动,恰逢“创二代”侯亚孟接棒总经理一职满一年有余。
时间回拨至2024年9月,珀莱雅联合创始人、原总经理方玉友因个人原因不再续任公司董事、总经理职务,随后创始人侯军呈之子侯亚孟接任总经理一职。
据珀莱雅最新披露的赴港招股书,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侯军呈直接持有珀莱雅34.53%的股权,为公司控股股东。
而方玉友曾持有大量股份,A股上市时其持股比例为24.43%,但在此次赴港IPO前,其持股比例已降至15.06%。
公开报道显示,侯亚孟出生于1988年,2014年进入珀莱雅,最早就职于电商部门。他从基层做起,先后担任微商项目经理、首席新闻官、珀莱雅腾讯电商负责人等职务,2021年9月起任公司副总经理。
而据中国经营报,在侯亚孟接棒前后,珀莱雅人事变动频繁,原首席营销官叶伟、原首席科学官魏晓岚、原研发总监蒋丽刚等核心岗位负责人相继离职。
今年5月,因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珀莱雅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财务负责人王莉也申请辞职。
“旧人”离开的同时,侯亚孟正积极搭建新的管理团队,公司任命了包括首席研发创新官、首席数字官、产品开发负责人兼孵化品牌副总经理、首席科学官等在内的一系列新职位。
据经济观察报,珀莱雅方面表示,近期公司高层人员的聘任和相应的调整,主要都是紧密围绕科研创新、国际化和数字化战略展开,同时也为实现“未来十年跻身全球化妆品行业前十”的“双十”战略愿景提供支撑。
雷达财经注意到,在侯亚孟正式出任珀莱雅总经理的2024年,公司全年营收达到107.78亿元,成为国内首家跻身"百亿俱乐部"的美妆企业。
但进入2025年后,珀莱雅的增长势头明显放缓,尤其是三季度的断崖式下滑,给这位年轻的接班人带来了严峻挑战。
此外,珀莱雅近来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截至11月3日收盘,珀莱雅股价报72.95元/股,自侯亚孟掌权至今累计下跌超15%。
尽管短期业绩承压,但珀莱雅的多品牌战略已初步显现成效。截至6月30日,公司旗下拥有珀莱雅、彩棠、Off&Relax、悦芙媞、CORRECTORS、INSBAHA原色波塔、优资莱、韩雅等多个品牌,覆盖护肤、彩妆、洗护、高功效护肤等领域。
据珀莱雅最新披露的赴港招股书,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2024年零售额计,珀莱雅已有4个规模超过5亿元的明星品牌,在本土化妆品集团中数量排名第一,且是唯一在三个品类中都有明星品牌的公司。
其中,Off&Relax品牌表现尤为突出,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2.79亿元,同比增长102.52%。
在研发方面,珀莱雅目前已设立三大研发中心,公司研发团队共计360人,约一半成员为硕博以上学历。
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珀莱雅拥有282项中国专利及3项海外专利,24种专有原料,参与制定国家标准21项、行业标准6项。
珀莱雅冲刺港股,能否迎来新的突破?
在业绩压力如影随形的当下,珀莱雅选择踏上资本市场的全新征程。10月30日,公司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发行H股股票并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据悉,珀莱雅此次拟发行的H股股数不超过发行后公司总股本的15%(超额配售权行使前),并授予整体协调人不超过前述发行H股股数15%的超额配售权,由中金公司和瑞银集团担任其联席保荐人。
从募集资金用途来看,本次发行上市所得募集资金在扣除发行费用后,将主要用于研发与产品创新、品牌建设与品类扩展、智能制造及供应链能力提升、数智化及AI能力建设、全球化布局、策略性投资和收购机会、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等。
在8月的业绩说明会上,珀莱雅相关负责人进一步解释了赴港上市的原因。通过港股上市,将为公司在研发投入、品牌建设和海外市场拓展,多个方面提供更充足的资金支持,保障公司战略任务的达成。港股上市还能为海外并购提供更灵活的方式、更快速的合作渠道,推动未来并购合作的成功。
同时,港股上市会显著提升公司在全球市场的品牌形象和知名度,进一步吸引亚太地区的消费者和合作伙伴,助力公司海外业务的落地运营,加快推进公司各品牌的国际化进程。港股上市后,引入的国际投资者和长期资本,也会增强公司股票的流动性,为股东提供更加多元的价值回报。
在股东回报方面,珀莱雅保持了稳定的分红政策。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自2017年登陆A股以来,珀莱雅保持了每年30%以上的稳定分红。截至目前,珀莱雅已累计分红21.25亿元,平均分红率为32.59%。
值得注意的是,珀莱雅近期在投资并购方面也动作频频。在5月的年度股东大会上,董事长侯军呈宣布,珀莱雅将通过巴黎分公司启动海外并购,重点布局婴童护理、香水及男士护肤等赛道。
9月,彩妆品牌花知晓正式宣布完成B轮融资,而其背后的独家投资方正是珀莱雅。此次投资落地后,珀莱雅将以38.45%的持股比例成为花知晓第二大股东,仅次于花知晓联合创始人兼CEO杨子枫。
然而,随着国际品牌加速本土化布局,新锐品牌不断涌现,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在已经上市的中国美妆企业中,珀莱雅营收规模虽然仍居首位,但增速明显落后于上美股份、毛戈平等多个竞争对手。
此外,高度依赖线上渠道的模式,也为珀莱雅埋下一定的业绩隐忧。今年上半年,公司线上的收入占比超过95%,这使得其对平台规则变动和流量成本波动极为敏感。
平台流量成本上升、算法调整、政策变化等因素,都可能对珀莱雅的营收和盈利造成重大冲击,犹如一把悬在其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值得一提的是,当下珀莱雅正试图通过推出高端系列产品向高端市场转型,但想要改变消费者对其固有的品牌定位认知并非易事,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品牌重塑。
此外,侯亚孟在接任后提出了"双十战略",即未来十年进入全球化妆品行业前十。但根据公开信息,全球前十的美妆企业中,排在第十名的科蒂今年上半年的销售额约为182.99亿元,而珀莱雅上半年的营收为53.62亿元,仍有较大差距。
未来,珀莱雅能否在侯亚孟的带领下实现业绩企稳回升,又能否通过港股上市获得新的发展机遇,雷达财经将持续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