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11年,曾经的“火锅品牌第一股”,是如何一步一步把自己熬成了“仙股”?
今年啊,港股市场表现的格外亮眼,到8月5日收盘,恒生指数上涨了24.14%、恒生科技上涨了23.57%。
然而,如此优异的大盘表现却没能带动呷哺呷哺。
今年,呷哺呷哺跌跌不休,年内股价跌幅已经来到23%左右,股价则长期徘徊在1块钱以下,成为“仙股”很久了。
为什么呷哺呷哺不被投资人买单?主要原因恐怕还是业绩不行。
雷达财经此前曾报道过,2021年-2024年,呷哺呷哺已经连续四年亏损,总亏损额超过10亿元。
而就在不久前,呷哺呷哺发布一份上半年业绩预告,2025年上半年,呷哺集团预计净亏损0.8-1亿元。虽然,从整体层面上看,亏损额度已经大大缩减,但依然没能实现扭亏为盈。
即使是身为创始人的贺光启重新出山,也没能扭转呷哺呷哺的颓势,反而让情况变得更糟。
2021年5月,贺光启接替赵怡出任行政总裁一职,并行使CEO职责。在贺光启的带领下,呷哺呷哺朝着“高端化”方向迈进,不仅新开了“趁烧”品牌,还继续扩张“湊湊”门店数量。然而,这两项举措均以失败告终。
由于市场定位与消费者需求不匹配、成本高导致亏损,最早成立的8家“趁烧”品牌所有门店均已关闭,湊湊则至今还未能实现盈利。
在当前环境下,湊湊的高客单价对于其盈利是一大挑战。据呷哺呷哺2024年年报显示,湊湊在一线城市的客单价为122左右,比海底捞高出18元左右。
而海底捞的翻台率为4.0次/天,凑凑的翻台率只有1.6次/天,还不到海底捞的一半。
如今,呷哺呷哺正在朝着“瘦身”的方向前进,公司一只手抓优化供应链、升级物流枢纽和标准化流程来实现降本增效;另一只手则关闭低效餐厅从而提升运营效率。
从财报来看,公司的改革措施似乎已经取得了部分成效。今年上半年,公司餐厅相关的资产减值损失计提金额,较2024年同期大幅下降约64个百分点。
呷哺呷哺这颗餐饮界的老树,还能焕发新颜吗?
有观察人士指出,餐饮行业作为特殊服务业,两大核心最为重要:一是食品安全与质量,二是客户服务与品牌塑造。再花哨的包装、科技都无法替代食客的真实感受。
对于呷哺呷哺而言,当务之急是重新梳理品牌价值,找到精准定位。消费者要的不是高价,也不是绝对低价,而是“支付的价格与获得体验相匹配”的质价比,呷哺呷哺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黄金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