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雪王”半年狂赚27亿,河南首富兄弟“闷声发大财”

“雪王”业绩狂飙。

雷达财经出品 文|彭程 编|孟帅

8月27日,蜜雪集团(09892.HK)发布了2025年中期业绩报告。财报显示,上半年,蜜雪集团实现收入148.75亿元,同比增长39.3%;期内利润27.18亿元,同比增长44.1%。

截至上半年末,蜜雪集团在全球的门店数超5.3万家,较上年同期净增加近1万家门店,足迹遍布中国及12个海外国家。

尽管上半年的业绩数据表现亮眼,但在高速扩张的背后,蜜雪集团的多重隐忧也逐渐显现,为其长期可持续发展埋下挑战。

回溯蜜雪集团的成长轨迹,其稳健发展离不开创始人张红超、张红甫兄弟的深耕细作与前瞻布局。

而依托蜜雪集团在资本市场的良好表现,张氏兄弟二人的财富规模也随之水涨船高,实现了企业价值与个人财富的同步攀升。

值得一提的是,半年报发布后,蜜雪集团的股价在8月27日至29日连续三天下跌,累计跌幅超11%。

门店破5.3万家,“雪王”业绩狂飙

8月27日,蜜雪集团交出上市后的首份半年报。今年上半年,蜜雪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48.75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06.77亿元增长39.3%;实现毛利47.06亿元,同比增长38.3%;期内利润27.18亿元,同比增幅达44.1%;净利润率提升至18.3%,较上年同期提升0.6个百分点。

蜜雪集团的收入增长,主要得益于商品和设备销售收入以及加盟和相关服务收入的增加。

其中,商品和设备销售的收入达到144.95亿元,同比增长39.6%;加盟和相关服务的收入为3.8亿元,同比增长29.8%。

上半年,蜜雪集团的销售成本共计101.68亿元,同比增长39.8%。

就毛利率而言,上半年,公司商品和设备销售的毛利率为30.3%,较上年微降0.2个百分点。相比之下,公司加盟和相关服务的毛利率则高达82.7%,同比上升1个百分点。

财报显示,截至6月30日,蜜雪集团在全球的门店总数突破5.3万家,达到53014家,较2024年同期的43218家净增加9796家,扩张速度在现制茶饮行业位居首位。

其中,蜜雪集团在中国内地市场开设48281家门店,在中国内地以外市场开设4733家门店。

在国内市场,“蜜雪冰城”品牌稳健扩张门店网络、持续渗透下沉市场、全面提升门店经营质量。“幸运咖”品牌依托集团强大的供应链体系及运营能力,强化差异化优势、加速门店布局。

截至上半年末,公司在中国内地三线及以下城市的门店数达27804家,占中国内地门店总数的57.6%,较上年同期的22097家新增5707家。

在海外,蜜雪集团持续深耕东南亚市场亦适时开拓新市场。上半年,公司在印度尼西亚和越南市场重点对存量门店实施运营调改及优化举措,以助力门店实现长期可持续的稳健经营。

截至上半年末,蜜雪集团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定期存款及受限制现金以及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为176.12亿元,较截至2024年末的111.1亿元增加58.5%。

蜜雪集团表示,该增加主要归因于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额及报告期间集团于香港公开发售及超额配股权获行使所得款项。

高速扩张背后,蜜雪集团暗藏隐忧

今年3月,蜜雪集团正式登陆港交所,在此之前的2021年至2024年,蜜雪集团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03.51亿元、135.76亿元、203.02亿元、248.29亿元。

同期,蜜雪集团的期内利润分别为19.12亿元、20.13亿元、31.87亿元、44.54亿元。

从前述数据来看,蜜雪集团的营收、盈利指标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态势。

然而,规模持续扩张、业绩高歌猛进的背后,蜜雪集团加盟业务模式所暴露出的短板与食品安全等层面的隐忧也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招股书披露,蜜雪集团的盈利核心并非源于消费者端的产品销售,而是主要依赖于向加盟商出售门店物料(包括食材及包材)与设备。

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商品和设备销售为蜜雪集团贡献97%以上的收入,而同期公司加盟费及相关服务的收入占比仅为2.6%。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蜜雪集团旗下的加盟门店期内闭店数量达1187家,而2024年同期的期内闭店数量仅799家,同比暴增近五成。

据此计算,蜜雪集团的闭店率从2024年上半年的2.13%升至今年上半年的2.55%,短短一年时间,蜜雪集团的闭店率上升0.42个百分点。

尽管蜜雪集团去年在全球净增加近万家门店,但市场竞争与消费环境的变化也对蜜雪集团的发展形成一定的阻力。

一方面,中国现制茶饮市场增速已进入放缓通道,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数据,我国现制茶饮店行业规模虽然保持增长,但预计新茶饮市场规模增速将从2023年的44.3%放缓至2025年的12.4%。而由于低线城市的市场消费力出现收缩,蜜雪冰城的增长引擎可能因此受到影响。

另一方面,据新快报,蜜雪冰城的低价策略,导致其产品创新受限,无法满足消费升级需求。2021年,其上新10款产品,2024年上半年仅5款,且原料局限于柠檬、草莓等常见水果。

而喜茶、奈雪年均上新超30款,并借助小众水果(如油柑、黄皮)通过差异化实现溢价。相比之下,蜜雪冰城的上新速度远低于行业头部品牌。

此外,过度依赖加盟模式,也导致蜜雪集团对其门店的管控能力较为薄弱,食品安全问题频发。

比如,今年3月,湖北经视“3·15特别报道”曝光蜜雪冰城宜昌凝聚新天地门店,存在使用隔夜柠檬和橙子切片制作招牌饮品的情况。7月,“蜜雪冰城被曝员工用脚关直饮水桶”的话题,一度冲上微博热搜。

雷达财经注意到,截至8月29日,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与蜜雪冰城相关的投诉多达10227条。其中,近30天新增的投诉便多达212条,平均每天新增投诉约7条。而消费者发起的这些投诉,不少涉及食品安全问题。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蜜雪冰城以低价策略撬动下沉市场,成就了茶饮赛道的规模神话,但其高度依赖加盟商输血和不断扩张的业务模式,逐渐显露出一定的经营隐患。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其追捧的不单单是“万店神话”,更是可持续、可信赖以及可控的商业未来。赴港上市虽为其品牌注入资本动能,但如何平衡规模增长与加盟商利益、化解食品安全隐患、完善员工权益保障等,或将成为蜜雪冰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考题。

创始人兄弟荣膺河南首富,财富较去年翻倍增长

在不久前揭晓的《2025新财富杂志500创富榜》中,张红超、张红甫兄弟以1179.1亿元的身家高居榜单第16名的位次。

在所有公司总部位于河南的富豪中,张红超、张红甫兄弟高居首位。相较2024年的556.1亿元,兄弟二人的财富规模更是翻了1倍还多。

而张红超、张红甫兄弟的财富,主要来源于他们所持有的蜜雪集团股份。天眼查显示,兄弟二人分别直接持有蜜雪集团40.57%的股份。

另据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按最终控制人统计,截至今年4月13日,张红甫及张红超一致行动人合计控制公司81.99%的股份。

雷达财经了解到,1978年,张红超出生于河南省商丘市睢县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家里的经济状况并不算宽裕。

1997年,张红超怀揣着家人辛苦攒下的3000元,在郑州金水路毅然支起“寒流刨冰”小摊,就此踏上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创业征程。

然而,创业初期的困难远超预期,由于缺乏经验,张红超的小店先后经历数次搬迁,每一次搬迁都伴随着巨大的经济损失与经营风险;跨界尝试也接连失败,债务危机一度让他陷入绝境,甚至产生轻生念头。

2005年,张红超终于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当年,张红超推出了一款售价1元的冰淇淋,这款价格亲民、口感不错的冰淇淋,迅速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尤其是学生群体和普通工薪阶层,为他的事业发展带来曙光。

2007年,对于蜜雪冰城而言是具有关键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弟弟张红甫毅然加入哥哥的创业队伍。

兄弟俩携手合作、分工明确:哥哥张红超凭借过往在经营中积累的对产品的深刻理解,专注于产品研发与供应链建设;弟弟张红甫则凭借自身的活力与创新思维,负责品牌扩张相关事宜。

同年,他们极具前瞻性地确立了“低价+供应链”的双轮驱动模式,并迈出品牌规模化扩张的重要一步。

回看一路走来的发展历程,蜜雪冰城如今能够在竞争激烈的茶饮市场中脱颖而出,将成本控制做到极致的“低价+供应链”策略起到了核心作用。

今年3月,蜜雪集团成功在港交所上市,上市当日其市值便突破千亿港元大关。截至8月29日收盘,蜜雪集团股价报431.8港元/股,最新市值达1639亿港元。

在新式茶饮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严峻挑战下,张红超兄弟二人能否带领蜜雪集团实现持续稳健发展?雷达财经将持续关注。


已有0人点赞
财经评论(0)
查看评论
 

沟通、交流、进读者群、寻求授权,请加雷达学妹(微信:leidaxuemei),线索、爆料,请发送至邮箱:leidacj@163.com。更多精彩:欢迎扫码关注雷达财经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