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安踏“疯狂扫货”背后,丁世忠兄弟身家四年缩水459.6亿

2025/8/5 22:36:47 0人评论 74 次

安踏体育看似光鲜的业绩下亦潜藏隐忧。

雷达财经出品 文|彭程 编|孟帅

旗下拥有众多知名品牌的安踏体育,又将迎来“新成员”?

近期,有传言称,安踏体育或将收购美国运动鞋品牌Reebok锐步。前述收购传闻经传播后,随即便在市场上引发广泛关注。

对此,安踏体育企业传播部门表示:“我们不对市场传闻发表评论,我们建议以公司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回顾安踏一路走来的发展历程,自2009年起,其就开始通过一系列收购交易不断壮大。这些收购来的产业不仅为公司注入了新鲜血液,也让公司业绩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不过,雷达财经梳理发现,品牌“家族成员”队伍愈发壮大之际,站在安踏身后的丁世忠、丁世家却走上了财富缩水的下坡路。

据《新财富杂志500创富榜》数据显示,在2021年财富创下1169.7亿元的新高后,丁世忠、丁世家的财富逐年下滑。到2025年,他们的身家已跌至710.1亿元,较高点缩水459.6亿元。

掌舵者财富缩水的背后,安踏体育看似光鲜的业绩下亦潜藏隐忧。业绩方面,公司去年营收增速放缓、毛利率下滑;财务方面,公司现金减少、流动负债激增。

业务层面,公司旗下品牌众多,运营整合面临挑战。而在全球化过程中,安踏主品牌的海外认知度与行业巨头差距大,尚未在海外建立起清晰的品牌印记。

一路“买买买”,安踏又盯上了锐步?

尽管对于收购美国运动鞋品牌锐步的传闻不予置评,但其实安踏可以算得上是收购界的“老手”。在此次传出收购锐步消息之前,安踏曾开展过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收购交易。

时间回拨至2009年,安踏以6亿港元拿下意大利品牌FILA在大中华地区的商标使用权和专营权。当时的FILA处境艰难,年亏损超3900万港元,全国门店仅剩50家,并不被外界看好。

但安踏看中了FILA的品牌基因,果断调整策略,剥离原有团队,启用本土操盘手姚伟雄。姚伟雄将FILA从专业运动赛道转向高端运动时尚,聚焦35-45岁精英人群,巧妙避开与耐克等品牌在一线城市的正面对抗。

这一决策成效显著,据媒体报道,2014年FILA成功扭亏为盈,此后进入高速增长期。2018年,FILA营收突破100亿元大关。2021年营收达到218亿元,撑起安踏集团营收的半壁江山。2024年,FILA品牌的门店数量也从2009年的50家增长到2000家左右。可以说,FILA算得上是安踏并购整合的成功典范。

尝到收购FILA的“甜头”后,安踏进一步加快收购的步伐:2015年收购斯潘迪,2016年与日本滑雪品牌迪桑特签订合作战略,2017年纳入韩国轻户外品牌可隆。

2019年,安踏又联合财团斥资46亿欧元鲸吞亚玛芬体育。据悉,该公司旗下拥有始祖鸟、萨洛蒙、威尔胜等知名品牌。其中,始祖鸟定位奢华户外,在高端户外市场占据重要地位,这些品牌的加入进一步丰富了安踏的品牌矩阵。

收购后,亚玛芬体育不断发展,并于2024年在美国成功上市,为安踏的国际化之路迈出了关键一步。

就在此次收购锐步传闻传出的几个月前,安踏又以2.9亿美元将德国狼爪品牌收入囊中。据悉,作为全球领先的户外运动品牌,狼爪主要聚焦徒步、滑雪、露营等场景,产品涵盖户外服饰、鞋履及装备。

将狼爪收入麾下,填补了安踏体育在高端户外(始祖鸟)与专业运动(迪桑特)之间的市场空白,使集团户外产品线实现从“极限户外”到“都市轻户外”的全场景覆盖,强化和拓展了户外运动板块。

雷达财经从安踏官网获悉,截至目前,安踏体育已构建起多元化的品牌矩阵,旗下品牌包括安踏、FILA、迪桑特、可隆、狼爪、MAIA ACTIVE等。

在众多品牌的助力下,安踏的营收规模持续壮大。安踏体育此前发布的年报显示,2024年,公司全年斩获收入708.26亿元,同比增长13.58%;同期公司实现年内溢利169.89亿元,同比大增155.96%。

分产品来看,主品牌安踏和FILA堪称安踏体育的两大营收支柱。去年,这两大品牌分别为公司贡献335.22亿元、266.26亿元的收入,同比分别实现10.6%、6.1%的增长,占总营收的比重分别为47.3%、37.6%。

同期,包括迪桑特、可隆等在内的所有其他品牌,去年斩获106.78亿元的收入。虽然所有其他品牌的合计营收规模不及前两者,但其营收同比增速达53.7%。

值得一提的是,若加上亚玛芬集团2024年实现的377.52亿元收入,安踏集团叠加亚玛芬集团(统称“大安踏集团”)去年的营收之和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85.78亿元,接近2015年(111.26亿元)的10倍,这也意味着大安踏集团成为继耐克、阿迪之后,全球第三家达到这一规模的体育用品集团。

掌舵者频登财富榜,身家较高点缩水459.6亿

安踏能够取得今日的辉煌成就,离不开丁世忠家族的齐心协力与不懈奋斗。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丁世忠的父亲丁和木携手亲戚,共同创办了一家鞋作坊,而年少便辍学的丁世忠毅然投身其中,为家族事业的萌芽播下了最初的种子。

进入90年代,丁和木与儿子丁世家、丁世忠三人携手创建了安踏(福建)鞋业有限公司。天眼查显示,2007年,安踏成功登陆港交所,一举叩开了资本市场的大门,按下了企业腾飞的加速键。

在公司发展的过程中,安踏通过与全球重大赛事深度合作,进一步打响了自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公司官网显示,2009至2024年,安踏连续16年成为中国奥委会的官方合作伙伴。

不过,这一合作在2025年迎来转折。据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今年年初发布的公告显示,李宁获得2025年至2028年中国体育代表团体育服装合作企业征集项目,这标志着李宁品牌将在2025年至2028年期间以官方体育服装合作伙伴的身份服务中国奥委会及中国体育代表团。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商业版图的持续扩张,丁世忠、丁世家凭借一手打造的安踏商业帝国,在各大富豪榜上频频亮相,成为备受瞩目的商业巨擘。

据《新财富杂志500创富榜》数据显示,2020年,丁世忠、丁世家以706.3亿元的财富傲居福建首富(以公司总部所在地为标准)之位。

次年,他们的财富更是飙升至1169.7亿元,创下历史新高。事实上,丁世忠、丁世家财富的节节攀升,离不开安踏坚实业绩的有力支撑。

据央广网报道,2021年,安踏体育营收同比大涨38.9%至493.3亿元,连续8年保持增长,全年平均日销1.35亿元,约等于同期阿迪达斯中国的1.44倍,李宁集团的2.19倍,特步集团的4.93倍,与耐克中国的差距仅有3个百分点。

然而,自2022年以来,丁世忠、丁世家的财富却开始不断缩水。到2025年,他们的财富已降至710.1亿元,较2021年的巅峰时期缩水459.6亿元。

光鲜业绩下,亦暗藏隐忧

掌舵者丁世忠、丁世家财富的起伏波动,折射出安踏体育光鲜业绩下所潜藏的隐忧。

从业绩增速看,公司去年营收增速为13.58%,不仅低于上年的16.23%,更是2021年以来的次低水平,增长动能显露出一定的疲态。

与此同时,安踏体育的毛利率则呈现出下滑的态势。去年,公司主品牌安踏、FILA和所有其他品牌的毛利率分别为54.5%、67.8%、72.2%,相较上年分别下滑0.4个、1.2个、0.7个百分点。

此外,频繁的收购,也给安踏的财务状况带来压力。年报显示,截至去年末,安踏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13.9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52.28亿元减少约1/4。

负债方面,去年安踏体育的流动负债高达285.93亿元,较2023年增加38.86%,流动负债规模处于近年高位。其中,借贷规模达85.83亿元,同比激增114.79%。

有分析认为,安踏旗下众多品牌定位各异,在渠道、营销等方面存在明显冲突。高端户外品牌与大众主品牌之间的渠道冲突时有发生,营销预算也更多地向高端品牌倾斜。

更关键的是,与LVMH通过统一供应链与客户数据系统实现协同不同,安踏的各品牌仍处于独立运营状态,数据中台仅仅停留在“报表汇总”阶段,难以形成用户画像闭环,这无疑大大增加了品牌整合的难度。

在全球化进程中,安踏虽通过收购国际知名品牌在海外市场取得一定突破,但自有主品牌安踏的海外认知度与耐克、阿迪达斯等全球巨头仍有显著差距,尚未在国际消费者心智中建立起清晰的品牌印记。

“家大业大”的安踏,未来将如何应对这一系列的挑战?雷达财经将持续关注。


已有0人点赞
财经评论(0)
查看评论
 

沟通、交流、进读者群、寻求授权,请加雷达学妹(微信:leidaxuemei),线索、爆料,请发送至邮箱:leidacj@163.com。更多精彩:欢迎扫码关注雷达财经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