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锤子科技被执行2143万,罗永浩“真还传”何时完结?

2025/8/6 23:07:05 0人评论 47 次

从“欠债6亿”到此番名下公司再添被执行人信息,罗永浩长达数年的“真还传”何时才能彻底完结?

雷达财经出品 文|姚柏臣 编|孟帅

曾因“真还传”多次登上话题中心的罗永浩,名下公司新增被执行人信息。

天眼查显示,锤子科技(成都)股份有限公司近日新增两笔合计约2143万元的被执行人信息,执行法院为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而罗永浩正是锤子科技(成都)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并持有该公司22.67%的持股。

雷达财经注意到,除新增被执行人信息外,罗永浩及锤子科技还有其他债务问题缠身,如与锤子科技投资人郑刚的1500万借款诉讼。

郑刚6月晒出的二审判决书显示,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驳回了锤子科技的上诉请求,维持原判:判令锤子科技偿还郑刚旗下两家公司1500万元借款,并支付年利率6%的利息。

值得关注的是,在持续还债的同时,罗永浩并未停下创业脚步。除偶尔现身交个朋友直播间外,他的二次创业项目细红线科技已将业务重心从AR转向AI领域。

目前,细红线打造的海外版AI助手J1 Assistant已上线,但从市场反馈来看,仍面临着产品竞争力有待提升、融资暂未获新进展等多重现实挑战,未来发展路径尚不明朗。

“真还传”将近尾声,锤子科技新增被执行人信息

就在外界以为“真还传”即将完结之际,罗永浩和他的锤子科技再次因两则被执行人信息进入公众视野。

天眼查显示,近日锤子科技(成都)股份有限公司新增2条被执行人信息,执行标的分别为714.68万元与1428.18万元,合计约2142.86万元,执行法院为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

雷达财经了解到,锤子科技(成都)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5月,法定代表人为管志良,注册资本约3149.8万人民币,是一家以从事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为主的企业。

股东信息显示,罗永浩持有该公司22.67%的股份,是该公司的受益所有人和实际控制人。与此同时,罗永浩还在该公司担任董事长职务。

随着此次被执行人信息的披露,罗永浩和锤子科技的债务问题被再次提及。回溯锤子科技的债务脉络,可以追溯至2018年。据新黄河报道,罗永浩曾透露,彼时,锤子科技因资金链断裂彻底停摆。

2020年,罗永浩在参加《脱口秀大会》时透露,始于2018年底的6亿债务已还了4亿,“如果没有意外的话,未来一年应该也就差不多还完了”。他还调侃道,等债务还清后,要拍一部自己还债历程的纪录片,片名就叫“真还传”。

去年8月,罗永浩在社交平台发布万字“雄文”,再次透露了自己“真还传”的还债进度:到目前为止,其实“真还传”一共还了8.24亿,还有5亿多债务,会在未来几年全部还完。

据罗永浩介绍,此前通过把手机团队和知识产权转让给字节跳动、把工厂剩余物料做成整机抵债、以各种方式变卖锤子科技的剩余资产,以及投身电商直播等方式,已逐步结清了8.24亿的债务。

而对于总债务规模远超此前对外披露的“6个多亿”,罗永浩则解释称,在还债过程中,因为各种官司纠纷带来的额外赔偿,以及滞纳导致的各种罚款等等,使得债务总数多了近1个亿。

此外,锤子科技当年融资时,获得过国有资本的3亿投资和3亿借款,共计6亿。罗永浩表示,“除了借款的3个亿,把投资亏掉的3个亿,也全都按债务来处理,我们会以现金的方式100%偿还6亿本金”。这一“主动担当”,最终使得其债务规模飙升至13亿。

尽管罗永浩多次对外表露自己还债的诚意和决心,但其也曾因与锤子科技投资人郑刚的借款问题而对簿公堂。

2023年9月,郑刚曾发文“声讨”罗永浩,向其讨要“1500万元借款”,引发舆论广泛关注。此后,罗永浩还曾发布长文回应其与郑刚的欠款纠纷。

今年5月,郑刚曾发视频称,与锤子科技借款1500万的诉讼已经打赢,法院刚判下来。锤子科技被判令偿还借款1500万元,并按照年利率6%支付利息,承担诉讼费共计约12.7万元。

郑刚称锤子方面觉得6%利率高。随后,锤子科技提起上诉。

近日,这起借款纠纷有了新的进展。郑刚6月在视频号上放出的二审判决书显示,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驳回锤子科技上诉,维持原判。

对于与郑刚的纠纷问题,罗永浩此前曾公开回应称,由于郑刚发起了无赖诉讼回购,并且在网络上“造谣诽谤”,需要郑刚发视频诚恳道歉,他才会替锤子科技还这笔钱。

从AR转投AI赛道,罗永浩二次创业不易

尽管“真还传”尚未彻底完结,但罗永浩早已开启了再次创业的征程。2022年6月,罗永浩的二次创业项目细红线科技成立。

作为罗永浩继锤子科技之后的又一次创业尝试,细红线科技自成立以来便锚定AR赛道,主攻AR操作系统及硬件研发。

凭借罗永浩的行业影响力与赛道潜力,同年11月,细红线科技随即便获美团龙珠领投的5000万美元天使轮融资,蓝驰创投、联想创投、经纬创投、大疆创新、ATM Capital等投资机构,以及黎万强、吴泳铭等科技界知名人士跟投,投后估值达到约2亿美元。

然而,技术瓶颈与市场寒冬的双重挤压,让细红线的AR之路很快遇阻。据界面新闻报道,2023年,其第一代AR眼镜原型机虽已打造完成,却因重量超标、无法量产卡壳;同步研发的AR系统也始终未能完成闭环。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自研AROS缺乏底层技术积累停滞不前,难以形成竞争力。不仅如此,彼时全球AR/VR行业正遭遇元宇宙泡沫破裂后的低谷——2023年国内相关融资额仅2.76亿美元,不足全球市场的30%。在资本撤离与技术不成熟的双重打击下,细红线的硬件业务逐渐难以为继。

面对这般困局,罗永浩进一步调整细红线的战略方向,将业务重心从AR转移至AI Agent研发。去年12月,罗永浩在直播时还曾提及其创业项目细红线的进展。他表示,已经埋头研发了一年,故意没有声音。

随着研发的不断推进,罗永浩的创业项目在今年传来新动态。1月,海外版AI助手J1 Assistant低调上线,该产品融合“闪念胶囊+锤子便签”等锤子OS功能基因,试图通过“AI聚合软件+定制硬件”的组合打开市场。

从细红线科技官网招聘页面聚焦AI大模型等前沿领域可见,罗永浩深耕AI底层技术的野心仍在。不过,罗永浩所需要直面的现实挑战也同样严峻。自获得天使轮融资后,细红线科技便再未对外披露新的融资进展。在公司没有拿出真正获得市场认可的产品的情况下,资本是否还愿意继续为其发展“买单”,无疑充满了不确定性。

从“欠债6亿”到此番名下公司再添被执行人信息,罗永浩长达数年的“真还传”何时才能彻底完结?而罗永浩的新公司又能否在AI赛道实现突围?雷达财经将持续关注。


已有0人点赞
财经评论(0)
查看评论
 

沟通、交流、进读者群、寻求授权,请加雷达学妹(微信:leidaxuemei),线索、爆料,请发送至邮箱:leidacj@163.com。更多精彩:欢迎扫码关注雷达财经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