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当前位置: 首页 >宏观

盛松成:经济逐渐企稳,政策仍应适度加力,避免强刺激

2023/7/17 23:31:00 0人评论 553467 次

目前宏观调控政策的主要方向应是巩固经济恢复的成果,夯实经济回稳向好的基础,因此政策力度仍须合适、持续和加强。

中新经纬7月17日电 题:经济逐渐企稳,政策仍应适度加力,避免强刺激

作者 盛松成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

盛松成

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5%,比一季度加快1.0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同比增长3.7%,第二产业增长4.3%,第三产业增长6.4%,第三产业增速显著高于经济整体增速。二季度当季,GDP同比增长6.3%,环比增长0.8%,经济运行整体回升向好。但也要看到,去年同期由于受到疫情冲击,GDP仅增长0.4%,基数较低,目前经济增长仍然是恢复性的。在经济向常态化运行轨道回归的过程中,仍应积极面对疫后复苏的困难和挑战,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保证必要的政策力度,同时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但不宜实施强刺激。

经济回升向好的关键仍在需求端

最终消费支出是对上半年经济增长最大贡献项,拉动经济增长4.2个百分点,贡献率为77.2%,较一季度的66.6%进一步提高。我国内需持续恢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近十年来的最高值。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5.8%,加快2.0个百分点,高于GDP增速0.3个百分点。随着收入逐步恢复,消费有望继续保持韧性。

但另一方面,消费整体仍处于弱复苏状态。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1%,环比增长0.23%,环比增速弱于以往年度。此外,从物价看,5月、6月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仅上升0.2%、0%,环比增速均为-0.2%,反映我国居民消费仍然偏弱,恢复基础不牢固。经济回升向好要求需求端进一步恢复,尤其是通过内需带动生产端恢复发展。

经济回升向好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是经济恢复的内生动力还需进一步加强,恢复可能还要时间。这主要是因为疫情三年对市场主体的冲击较大,对于企业而言,短暂的经济冲击可以通过暂停营业来应对,随着需求恢复,供给也能较快恢复,供给对需求的弹性是比较大的。而一旦冲击持续较长时间,市场主体难以支撑,最终退出市场,再重新介入市场或者另起炉灶,成本明显更高。市场主体的损伤,会直接影响到就业和需求端的购买力。因此,应该意识到疫情后经济复苏的路径原本就是较为缓慢的。值得指出的是,当前的消费增速尽管并不强劲,但这一成果来之不易,并且与经济整体运行情况是相适应的。

二是房地产下行压力较大。上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7.9%,成为拖累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因素。从数据看,房地产边际下行的态势尚未得到扭转。目前,在坚持“房住不炒”的同时,房地产行业最需要的还是信心和流动性,主要是避免更严重的下行。

三是外需收缩。从6月我国制造业PMI(采购经理指数)分项指数看,新出口订单和进口分别为46.4%和47%,分别较上月下降0.8和1.6个百分点,为今年2月以来的最低点。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海外经济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都将对我国出口形成较大负面影响。此外,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降也可能进一步拖累我国对外贸易。

政策力度仍需合适、持续和加强

目前宏观调控政策的主要方向应是巩固经济恢复的成果,夯实经济回稳向好的基础,因此政策力度仍须合适、持续和加强。“合适”就是不搞强刺激,“持续”就是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而“加强”意味着根据经济运行趋势适时、适度加大政策力度。

财政政策应发挥更大作用,必要时增加中央政府债务发行。资金的使用方向很重要,要实现经济回暖与可持续增长,应更多地支持消费和高科技领域。必要时可以增加中央政府债务发行。我国中央政府杠杆率低于主要国家,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提供了空间。

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可考虑适时降准。我国大部分国债和地方政府债都由商业银行购买。降准将增加商业银行可自由使用的资金,从而更好地支持国债和地方债发行。而降息对刺激投资和消费的作用可能有限,因为目前我国消费和投资利率弹性并不高。目前,降低利率的“收入效应”居主导地位,居民部门较以往更注重规避风险,降息可能会减少居民存款收益,使家庭财富收入下降,促使人们增加预防性储蓄,从而导致当前消费减少。此外,我国商业银行营收压力加大,持续降息引导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下行会缩小商业银行存贷利差,尤其可能对中小银行可持续经营与防范化解风险形成较大压力。

来源:中新经纬APP


已有0人点赞
财经评论(0)
查看评论
 

沟通、交流、进读者群、寻求授权,请加雷达学妹(微信:leidaxuemei),线索、爆料,请发送至邮箱:leidacj@163.com。更多精彩:欢迎扫码关注雷达财经微信: